中航创世机器人有限公司高新技术生产基地近日在陕西西安市投入建设。这家由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孵化的公司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成功“出壳”。公司装配厂房建成后,可实现月产8至10台下肢康复机器人,带动500人就业;产业链上下游将新增5至10家企业,撬动投融资逾亿元。
“‘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了全要素创业生态圈,促使我们很快研发出国内首款大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获得发明专利20项。同时,重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事一议’等扶持政策推动公司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中航创世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贺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碑林区有高校17所、科研机构1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两院院士37人、各类科研人员3万多人,是西安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2013年,碑林区与西安市科技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启动了“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按照“市区共建、校地合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统筹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创业,建设没有围墙的智力密集型园区,探索出了一条中心老城区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老城区功能调整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碑林区必须用好大学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找到科教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路径。”碑林区委书记刘其智说,“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产、城、创融合产业带,规划了“三区一轴多园”。“三区”,即围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分别打造工程科技服务产业聚集区、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研发服务产业聚集区;“一轴”,即沿友谊路轴线,打造地铁站口和沿途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多园”,即多个科技创业园区在3大产业聚集区和辐射范围内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大学科技园和各类科技创业园区。
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主任林原表示,“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物理空间分散、不足的问题。目前,产业带建成众创载体58个,搭建了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5大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互联网”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大学创新—科技创业—新型产业—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经过5年探索,“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创新示范与带动作用凸显,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29亿元,税收5.17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在孵企业994家,聚集形成研发设计服务、文化创意、工程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咨询培训6大科技服务企业集群。
林原告诉记者,“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下一步将实施“大学+”战略,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5大创业创新经济,力争到2021年培育20家年收入1亿元以上的大型科技服务企业、1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1000名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3000家创业企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