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享”乱象几时休
□ 咏 瑾

公德良俗让位于快速增长,失控的“共享精神”何以身败名裂、沦为众矢之的

近日,包括同住拼房“睡睡”在内的多款酒店拼房APP引发争议。仅以“睡睡”为例,8月22日上线后风头正劲,打着“共享酒店床位”的旗号,实则以性暗示为噱头:“和TA一起睡,重返20岁”,距离9月7日下线不过短短两周时间,便聚集了80万注册用户的人气。在接受采访时,该APP负责人满口冠冕堂皇的“共享”旗号,事先拟定的《免责声明》滴水不漏:“平台只提供床位信息,任何法律责任及经济损失概不承担。”

如此“共享经济”的本质究竟如何,明眼人一望便知。联想到风波尚未平息的滴滴事件前,原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某负责人曾大放厥词:“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社交空间”,让人不觉阵阵齿冷:共享经济的底层驱动力,绝不该以女性的人身安全为诱饵,大打情色刺激的擦边球。

公众欢迎“共享”这样的新生事物,是因为它们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在释放部分冗余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能为人们带来切实的生活便利,诸如顺风车分摊油钱、“沙发客”分享床位,如果纳入严格的监管,经历有序的发展,未尝不会成为现有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但是,当这样处于“试水期”的新生事物一旦急功近利,一方面制造刺激性的噱头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另一方面又急于给资本“讲好故事”,只为短期之内吸取更大规模的红利、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样本。公德良俗让位于快速增长,失控的“共享精神”迟早会因某个黑色事件而脱离轨道,在凌空一跃后不但没有成为闪亮的明星,反而身败名裂、沦为众矢之的。

在笔者看来,不管是滴滴顺风车事件还是如今的“睡睡”事件,其核心问题是多方监管的缺失而导致安全出现了真空地带。共享经济作为新兴事物,政府监管其实相对滞后;而企业作为“既得利益者”,指望其单方面自查自纠并不现实。这里需要考验相关监管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不能仅是顺风车出现问题就对症下猛药,所有的关注度就聚焦于行车安全中的人身问题,而要针对现在日新月异的共享经济市场,出台更为全面、具有行业普适性的监管制度,才能釜底抽薪地根治种种“共享”乱象。

同时,企业也要认清何为自身的良性发展路径,如果仅靠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噱头哗众取宠,短时间内会吸引流量,更会埋下极大的隐患,只有真正做到“惠之于民”,增长性与美誉度互为促进,才能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最后,也请消费者们擦亮眼睛,共享经济归根结底也是众多经济形式的一种,而一切经济的本质无非等价交换,当你得到的“实惠”远远低于市价时,你就该仔细想想:自己有可能会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