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者需要有知情权
萧 剑

身边有位朋友,30多岁时,有段时间突然胸口闷,舌头发沉,食欲不振,只想吃凉水果,小便呈酱油色,体检报告中肝肾功能异常,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指标升高。看了医生,说是中毒,让排查食物,最后锁定了食盐,发现是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所致。改吃不含抗结剂的海盐后,症状消失,生化指标回归正常。从此以后,变为他人眼中“异类”,饭局能免则免,实在推不掉,就自带食盐,交给厨师。倘若饭店拒绝,坚持不用他提供的盐,朋友就只吃米饭水果,美味佳肴一口不碰。这“怪”习惯,至今已保持了几十年。

思其遭遇,略有疑惑。致病原因,貌似铁证如山,又似乎经不起严谨推敲。未有医学化验数据直接证明这些症状与亚铁氰化钾有关,医生也仅仅持主观怀疑态度。类似病人虽也有几例,毕竟样本太少,不足以得出普遍结论。患者更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频繁自我心理暗示,闻亚铁氰化钾色变,以致殃及所有抗结剂,甚至怀疑科学。《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一文刷屏后,朋友更是如遇盟友,成为反抗结剂的坚定“斗士”。

文章终成谣言,却留下不小余波。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有两点最令人关切,一是市场并未严格区分湖盐、海盐以及井矿盐。消费者统一视为“食盐”,不知道只有井矿盐会结块,需要添加抗结剂,湖盐海盐不结块无需添加;二是消费者不了解抗结剂化学特性,喜欢道听途说,缺乏科学指导。

从政府和企业角度看,生产含抗结剂食盐更多是从民生、技术流程、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就政府而言,保证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是最重要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消费者解释公共事务,包括抗结剂用途、副作用等。消费者的知情权应是重中之重。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设备的特殊设计以及控制生产操作参数,提高井矿盐纯度、粒度,降低温度,能够做到不添加抗结剂也不会结块,但生产成本会有较大增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或提高价格,或者研制无害无任何副作用的抗结剂,保证添加方便成本低廉。

食盐抗结剂在我国很普遍。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抗结剂就是亚铁氰化钾。尽管也有硅酸铝、硬脂酸钙、碳酸镁等可供选择,但皆因不溶于水造成添加成本过高。此外,某些盐企违规操作,超标过量添加抗结剂情况也曾发生,需引起高度重视。

要消除“抗结剂恐慌”现象,除政府应继续规范盐企工艺生产流程,保证抗结剂含量不超标,并通过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普及抗结剂相关知识外,更重要的,还应结合消费者需求,明确区分各类食盐,在商场、超市分列出“井矿盐”“湖盐”“海盐”等区域。同时,在产品包装袋醒目位置,应大字标示是否含抗结剂,注明“某些抗结剂如亚铁氰化钾可能引起个别人群身体不适,望谨慎使用”等字样,让老百姓买得明白,吃得安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