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一带一路”五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架设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梁昊光

本报记者 熊 丽

“‘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在由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中,离不开‘民心相通’提供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教授表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点与落脚点,积极推进相关国家民心民意的沟通,不断深化理解互信,为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聚了条件。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取得成果的地方,都是民心相通基础好、政治互信水平高的地区。”梁昊光说,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加强民心民意相通,有助于减少战略误判,从民心上增进政治互信,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氛围。梁昊光表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习俗等相差甚远,如何明确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协调各方的利益关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民心相通有助于加深每个国家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向心力,从而调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性。

民心相通还有助于深化相关国家文明互鉴。梁昊光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有助于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

展望未来,梁昊光表示,要进一步推动架设“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首先是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官方合作和民间交流并举。梁昊光说,应重视顶层机制的合理设计,加强官方合作与民间交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多层次全方位的“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合作网络。通过集成整合和改革创新,进一步汇聚资源、丰富内容、贴近民众,探索新的交流形式和合作领域,以民间人文往来促进官方人文外交。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正面传播。既要运用传统媒体进一步夯实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提升对“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议题的舆论引导力;也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通过多元表达方式,增强传播的多样性,提高传播的可信度,从而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接受和认同中国声音。

再次,要加强统筹协调,保障民心相通项目的顺利开展。梁昊光认为,目前民心相通工程的实施还缺少有力的抓手,应考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内、国际合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比如,加强语言互通,建议构建“一带一路”语言交流互通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语言服务平台、数据库等,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交流。又如,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加大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