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发合作也需更多共识
本报记者 廖伟径

在采访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热词就是“潜力巨大”。无疑,这已经成为俄远东地区与各国投资者的共同认知。也正因如此,各方达成了许多合作共识。然而,在谈到具体“落实”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问题在于合作的目的、观念、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走在极富俄罗斯风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街头,看着市中心次第而行的各国旅行团,听着俄远东联邦大学青年学生的热情交谈,这座城市处处显示着魅力与活力。同时,记者认为,如果城市道路更加平整畅通、各类酒店民宿更加充足规范、大学生本地化就业选择更加多元,这座城市将更加美好。的确,在以符拉迪沃斯托克为缩影的整个俄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潜力,需要外来的杠杆来撬动,如何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四两拨千斤”,真正将合作的意愿落地,并转化为各方受益的成果,确要费一番思量。

在俄远东地区开展合作方面,中俄双方一拍即合不难,难就难在行稳致远。在合作的可行性和需求方面需要对接。应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和居民需求的同与异、先与后。例如,在俄远东地区,俄政府和居民均希望借助外资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但习惯于“慢生活”的当地居民在更高的生活成本面前,不选贵的显然是更加优先的需要,投资者要在成本与收益间仔细权衡。

俄政府对远东地区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划与定位,外国投资者应该特别重视俄在“自主”与“互补”上的理解与坚守。在远东地区,俄重视并倚重自然资源开发,因此也更加珍视自然资源的安全,在涉及资源主权问题上慎之又慎。俄希望大型投资项目落地,带动当地产业升级缓解就业压力,但希望引进的是有助当地产业升级的高质量项目,而非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项目,俄民众和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敏感而坚定。随着俄投资环境和法律不断改善,真正长远的合作不能光靠“找对人”“问对路”,必须要仔细研究当地市场准入、税收、海关和劳动保障等各类法规政策,通过规范经营,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未来“因人而异”的风险。同时,不能只追求“闷声发大财”,要高度重视当地民众感观,走好“群众路线”,树立企业和项目的正面社会形象。

梦想之地迎来机会之窗。近年来,在俄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俄远东地区的营商环境较以往有了明显改善,开发合作将迎来一波新的高潮。确认过“眼神”,才知道是否遇见对的人,将俄远东地区的合作潜力转化为合作成果也是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