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校园贷”重返校园
佘 颖

新学期开学了,跟学生一起重返校园的,还有“校园贷”——近期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推出了手机“回租贷”等新业务,继续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贷款业务。对此,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利用秋季开学前后一段时间,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

整顿校园贷,向刚刚离开父母、接触社会的学生普及金融消费知识很有必要。学校应该通过编写金融知识教育读物、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举办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金融理财实践能力。同时,对那些家庭困难学生,有关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推进精准资助,开展资助宣传,避免他们在情急之下,轻易落入不良网贷的陷阱。

防范“校园贷”,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在有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成了“烧钱季”,苹果手机、电脑、单反相机成了标配,根据菜鸟网络的统计,“00后”新生把电冰箱、席梦思、洗衣机、自行车、扫地机器人甚至轮胎、摩托车都快递到了校园。这些昂贵的入学物件并非必要,所谓的标配,其实是超前消费。

“校园贷”从来不是正规金融产品,而是非法的、变相的高利贷。目前,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覆盖全面,对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起到了兜底作用。根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的调查,这两年媒体报道的那些所谓“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的是因为盲目超前消费。

无论是国家资助、社会捐助还是父母给的“血汗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花这些钱都要懂得“心疼”二字。广大学生应当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侈消费,“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大学新生没有什么“标配”,如果有,这个“标配”应当是自强自立,奋斗不息。学生能秉持勤俭节约的精神,“校园贷”自然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