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时代文艺的多彩呈现
□ 李咏瑾

当代文学的基本面是什么模样,可以从鲁奖窥见几分

日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正式揭晓。经过多轮评审,共从七个门类1373篇(部)作品中产生了34篇(部)获奖作品。

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本届鲁奖参评作品的一大亮点便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重大变化和时代的进步飞跃,涵盖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多个时下大热的社会性话题,题材多样,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充满正能量。

其中,以报告文学获奖作品最具代表性:深情抒写领袖与作家情谊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拓荒者”树碑列传的《西长城》、深情呼唤绿色生态文明的《大森林》、浓墨重彩描绘国家扶贫战略的《乡村国是》等作品本身就具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作品的获奖,代表了近年来我国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积极态势。

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含小小说)佳作涌现,成果丰硕,既有新人出手不凡,又有老作家再创新高,老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以俗雅融通、拈轻成重的魅力为小小说赢得第一个鲁迅文学奖;来自西海固的“80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带来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延续了萧红的文脉,用深情的笔调怀念那个已经远去的岁月。《世间已无陈金芳》对都市人物的生存状态有着悲悯而精彩的呈现;“山珍三部”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蘑菇圈》充满对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怀,成就了阿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冠王的美誉。

今年鲁迅文学奖,还对文学理论评论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检阅。老中青学人和批评家们以其明确的导向,深邃的视野,学理与悟性兼具的思辨之美,及时真切地反映出与新时代文学发展同行的理论评论领域的繁荣局面和景深效果。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34篇(部)获奖作品体现了过去4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态势,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见证着中国文学正在由“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