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9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下线 秋台风接力入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图为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内的实时监测屏幕。 郭静原摄
台风“摩羯”过境后,杭州西湖重现晴朗天气。 (新华社发)

今年入夏至今,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多变,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都造成一定影响:前有连续33天超长高温预警终下线,后有台风扎堆登陆,一路裹挟而来的风雨直抵我国西北、东北地区——面对风云变幻的严峻天气形势,科学精准预警研判成为防灾减灾的有力手段

日前,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夏天是自1961年以来我国最热的一个夏天,与此同时,台风也比往年来得更勤快一些。刚刚过去的这个炎炎夏日究竟什么样?请看经济日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极端高温事件频发

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夏季(6月份至8月份),我国平均气温为22℃,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共有55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

不仅白天酷热难耐,晚上温度也不甘落后——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会级城市,最低气温曾超过29℃,重庆甚至高达31.8℃。很多城市夜间相对湿度达60%左右,高温高湿环境下,暑夜异常闷热。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介绍,今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主要呈现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事件多发,生成和登陆台风多、影响范围广,强降水过程频繁、局地受灾严重3个特点。“其中又以高温更为突出,具有极端性强、范围广、时间长、最低气温高等特点。”张祖强说。

今年6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内蒙古大部、华北中东部、黄淮中西部等地偏高1℃至2℃;7月份,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6.1天,比常年同期多2.1天,四川地区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23天;8月份,四川盆地、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5天至10天,局部地区偏多10天以上……

好在8月中下旬开始,高温势力不复往日,全国大部阴雨日数明显增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内蒙古大部、东北南部、华北、黄淮、江南西部、华南北部等地先后出现的阶段性干旱。

“常年9月份,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到长江中下游等地将先后入秋,冷空气活动势力逐渐增强。”张祖强表示,9月中旬开始,我国从北到南陆续进入森林、草原秋季防火期,华北、黄淮、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应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且正值夏秋交替月份,公众需加强身体锻炼,预防疾病发生。此外,9月份正值各地大、中、小学校陆续开学,城市交通流量大幅提升,需提前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

“当前正值秋粮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段,也是病虫防控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注意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首席专家赵秀兰建议,北方农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水肥管理,降雨过后及时排涝散墒,促进作物充分灌浆成熟;南方稻区要采取合理施肥、以水调温等措施,促进晚稻正常生长发育,及时清沟排涝,减轻暴雨洪涝的不利影响。

台风偏爱扎堆登陆

不只是高温,今年夏季台风也是扎堆登陆。

截至8月26日,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约13.3个)偏多6.7个。其中8个登陆我国大陆,较常年同期(4.2个)多3.8个,呈现生成数和登陆数明显偏多、登陆地点偏北、路径复杂多变等特点。

有的台风登陆点偏北,又以登陆沪浙地区的台风异常偏多。今年共有4个台风登陆上海、浙江,而常年平均在该地区登陆的台风数仅为1个,成为1949年以来最多的年份。其中,“安比”“云雀”“温比亚”3个台风登陆上海,为1949年至2017年登陆上海台风总数的一半。

有的台风登陆后虽然强度逐渐减弱,但仍不“死心”,继续北上。“今年8月份,在华东地区登陆的‘安比’‘摩羯’‘温比亚’这3个台风有一个共性——沿华东地区登陆后,其减弱后的低压或残余环流继续北上,影响范围广,属历史罕见,给华东大部、华北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南部等地带来大范围风雨影响。”张祖强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台风生成较为集中,多次出现“双台共舞”“三台共舞”甚至“四台共舞”的现象。张祖强表示,多台风之间相互牵制,气流复杂,导致台风近海打转徘徊,或曲折回转的复杂移动路径,极大增加了预报预警的难度。

其中,第4号台风“艾云尼”在华南沿海回旋打转,两次登陆广东、一次登陆海南;第12号台风“云雀”以“Ω”路径移动,继登陆日本后再登陆我国,并分别在日本南部海域和东海回旋打转两次;第16号台风“贝碧嘉”在广东西部近海回旋两圈,先后在海南琼海(热带低压)、广东阳江(热带低压)和雷州(热带风暴)3次登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陈峪解释称,台风呈现上述特点,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海温、夏季风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强度密切相关。

她介绍,今年6月份至8月份,西太平洋热带海洋表面维持偏暖状态,利于热带对流发展,加之夏季风偏强,导致今年台风生成个数偏多;同时,7月中旬以来,主导台风移动路径的副高强度偏强、位置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北,其中7月底至8月初,副高西段脊线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10个纬度(约1000公里)。台风通常沿着副高南侧外围环流场移动,副高异常偏北,就造成今年的台风生成源地偏北、移动路径偏北,成为导致多个台风移向并登陆浙沪沿海的主要原因。

不过气象专家表示,登陆我国的台风影响总体利大于弊,部分深入内陆的台风带来丰沛降雨,有效缓解了高温和干旱。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艾云尼”,其产生的降雨有效缓解了广东和江西南部前期出现的春旱;深入内陆北上的台风“安比”“摩羯”和“温比亚”,除“温比亚”导致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出现城市内涝和农田被淹外,台风带来的降雨有效缓解了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以及黄淮、辽宁和吉林等地的旱情。

“预计今年秋季,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还有12个到1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多,并可能有2个至3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基本和常年接近。”陈峪告诉记者,随着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台风活动逐渐减弱,但9月份仍是台风较活跃的一个阶段。我国末次台风登陆时间常年平均为10月6日,且秋季台风多偏向西行,因此,接下来影响华南地区的台风还将多一些。

科学预警研判是关键

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国家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更为紧迫、期望也越来越高。气象事业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其中,科学精准预警研判是落实综合防灾减灾的有力手段。

8月11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从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核心技术攻坚、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提升国家战略举措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加强基层能力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28项重点任务。

其中,《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我国气象现代化现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

“智慧气象是未来一段时间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关键要做到普惠、精准、交互和泛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介绍,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气象部门将推动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强化面向公众、基于位置、按需提供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以影响服务为方向、以客户定制为特征的新型专业气象服务模式;提升智能化决策气象支持能力,实现各类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研判“一张图”服务;搭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提升基层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化水平。

此外,围绕国家重点战略举措,气象部门将狠抓气象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落实到综合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着力提升国内、国际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矫梅燕透露,气象部门还将推动雄安新区智慧气象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气象现代化的“样板间”“试验田”。“在这里,气象部门将构建全要素智能感知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以雄安新区为核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探索将智慧气象融入新区智能城市规划、设计和运行,并在雄安新区建设气象应用创新中心以及气象科技产业园,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矫梅燕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