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年来,“互+计划”公益课程受益乡村学生从10名增长到100万名——
扶贫从互联网教学开始
本报记者 李治国

2015年10月份,沪江公益团队“互+计划”带着尚处在开发阶段的公益课程CCTalk来到四川宜宾大山深处的白云小学,并以此拉开了互联网重塑教育公益模式、助力国家精准脱贫的序幕。

从那一刻起,每天上午,白云小学的10名学生都会围坐在电脑旁,观看千里之外名师捐赠的直播课程。

3年后的今天,受益乡村学生的数量从10名增长到100万名;覆盖学校从1所增长到3000余所;覆盖地区包括四川、甘肃、河南、新疆、广西、贵州、云南、吉林等省份。  

如果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高空俯瞰,能看到鹿马岔村孤立在这片峡谷环布、十里无人的黄土高坡上。村中曾有5名留守学生,2017学年后只剩下3位四年级的学生,以及3位基础学科的乡村教师。

由于山丘地貌,学生从家中穿越峡谷走到学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2017年2月份,鹿马岔小学接入“互+计划”美丽乡村大课表,除了主课,线上多姿多彩的美术课、英语外教、手工课、舞蹈课等,让大山深处的孩子看到了山外的世界。而线上教育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学校或优质教育机构。

鹿马岔小学校长冯平说:“学生们发生了很大变化:3个孩子都非常喜欢每一门课,尤其主课,与开直播课前相比,成绩提高不少。而且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花时少,成绩却进步了。”

如今,“互+计划”的公益课在鹿马岔小学所在的李家堡学区已经开通一年半,3个学期服务了4个学区28所村小的将近1200名乡下孩子。

在距离鹿马岔700公里外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城村小学五年级的两位学生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与上海的名师互动学习了。

最初接入“互+计划”时,整个城村小学的电子设备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班主任不得不一边用笔记本播放直播课程,一边用自己的手机代替麦克风,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数月后,由于网络课程收效显著,学校及当地教育系统为学生们配齐了3台一体机,学生们可以拿着话筒对着大屏幕和老师交流。

今年6月份,“互+计划”与华为达成合作,推出公益项目“互+村小荣耀班”,由华为向乡村学校捐助荣耀平板设备,城村小学成为第一批试点。

“‘互+计划’来了以后,孩子们眼里有了光,学习热情在增长;教师心中有了火,教育梦想在燃烧;学校硬件也有了转变,从笔记本升级到了平板电脑。”城村小学蔡老师说。

除了与华为一起为乡村小学捐献平板设备、提升部分校区基础设施水平,“互+计划”还与凯迪拉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小狮子计划”,每年为乡村教师募集700万元奖励金,激励留守乡村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教学中的问题。

“将政府部门、教育系统、企业机构、优质教师课程、基金会、公益组织、乡村教师等资源进行整合,以全新的共享模式,打造独特、创新的教育生态。”这是“互+计划”发起人、沪江CEO伏彩瑞眼中的真正价值——集合社会力量,共同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格局。

借助教育公益新模式,“互+计划”将不断为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送去优质课程,带动学生与当地老师共同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