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把勤劳致富‘种’进头脑里,主动‘造血’,找准脱贫的出路。”近日,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三宝村车文贵对记者道出了山区村民期待摆脱贫困的信心。
在三宝乡苗家的房屋里,记者时常看到乡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话增收、谋致富的场景。
三宝乡属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地处高寒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2016年以来,为把定点包干脱贫攻坚使命扛在肩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主动提出承担三宝乡的帮扶任务。
近几年,孙志刚多次到三宝乡大坪村、干塘村和三宝村,深入农户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同种养大户探讨做大做强脱贫产业的有效途径,抽查贫困户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良策,向山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帮扶。
全乡120多名党员干部、前线工作队、县派驻干部和抽调干部自由组合成3人至4人一组的党员干部攻坚队,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零距离为群众“解疙瘩”、谋出路,激发当地内生动力。
其中,“柳氏尖刀班”工作最出色。班长柳世泽是党员,聪敏机灵;队员柳松多识善谋,柳仕状温和亲切,柳仕武敦厚沉稳。4人发挥各自优势整体行动,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为群众办好事。
在脱贫攻坚各级责任人的努力下,三宝乡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各村建起合作社,引入资金和企业建起天麻、何首乌、肉牛、土鸡等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全乡610户贫困群众以土地、扶贫资金入股到产业基地并陆续实现分红。
日前,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精准调研和科学决策,提出三宝乡决胜脱贫攻坚可行路径为整乡搬迁,三宝乡成为目前全国唯一正在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
“要把易地搬迁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算好成本账,让更多山区群众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孙志刚在深入三宝乡蹲点调研时说。
今年6月15日,在阵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三宝乡80多户群众集体乘车进城,搬家的搬家,选房的选房。通过精准决策,三宝乡整乡搬迁至县城东观安居点。
“我家本是三宝人,有生之年搬进城。感谢政策感谢党,住进新房当市民。”在安居点的长廊下,常常回荡着80岁的彝族老大爷甘兴成的歌声。
甘兴成此前从未进过城,家里没有电视,也没用过手机,对外界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到来后,他第一个报名。今年开春,因为晕车,乡干部用摩托载着甘大爷,跟着大班车进了城。
同为第一批搬迁户,杨礼奇夫妻俩平时到老家干塘村青龙组何首乌基地上班,周末返回县城居住。环境整洁的新家、丰富多彩的周末、每月7000多元的工资,幸福生活的画卷真实地铺展在他们眼前。
目前,三宝乡流动党员晴隆县城党支部的28名党员又增加了一项新的任务:推动“新市民计划”,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成为新市民,过上幸福生活。
党支部通过开展“1+N”服务,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生活中的难题;不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搬迁老人举办生日会等活动;发动搬迁党员回乡“现身说法”,增强群众“住新房子、过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安居点服务中心工作,实施“一户一培训”计划,帮助477户搬迁群众实现户均就业1.9人;协助抓好城乡低保衔接,144户557人转为城市低保,已发放城市低保金26万余元;同时协助抓好住房、教育、“四重医疗保障”等工作。
目前,三宝乡迁出地已建成年出栏9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贫困群众已领取180万元红利;建成存栏13万羽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贫困群众已领取红利9万余元;已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和何首乌2000多亩;在安居点,三宝产业园、晴隆畜禽屠宰产业园、“阿妹戚托”配套商业服务项目也正有序推进。
同时,三宝乡安居点规划建设的239栋1808套安置房已完成217栋1686套,8月底前可实现第二批群众搬迁入住;通过加大培训促进搬迁群众就业498人,实现户均就业1.9人,全乡724名学生已全部搬到县城就读;规划建设安置点产业园和农业产业观光园项目,项目完工后可覆盖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近2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们主动作为,与群众一起找准脱贫致富的新产业,调动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的积极性,及时帮助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困难,促进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