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笑看牵牛织女星
□ 成 丽

七夕节的内涵十分丰富,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是中国节日系列里溢满温情的日子,是地地道道的亲情节

我的家乡地处鄂东南,从地理上看,属于中国的中南地区。咸宁是颇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多元的文化,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七夕节在清朝以前,史书记载的就有乞巧节、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鹊桥会、喝七星水等民间纪念活动。如今,家喻户晓的除了“七月七,牛郎织女来相会”顺口溜,也珍藏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男耕女织的爱情观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伦观。

小时候,每逢七夕夜,村里的未婚女子便早早梳妆打扮端了针线笸篮,到屋场前瓜果架下“乞巧”。说是笸篮,其实只米筛大小,与米筛不同的是底部用篾片织得严严实实,可盛刺绣、鞋垫、女红等手工织物。月亮缓缓升起,星星渐次亮起,为首的姑娘两手端起一碗清水,举过头顶,对空祈祷,乞求织女星赐予人们智慧与巧手。人们屏声静气,不得言语,坐在月下穿针引线。

据说,善良的心诚之人,可以听到瓜藤架下传来织女传授智巧的经验,听者从此变得心灵手巧,出嫁后能过上好日子。我常常跟在姐姐身后,大气都不敢出,仰头望着星空,一直望到脖子发酸,也不曾看到月下织女的影子,睡意袭来,渐入梦境,直到被姐姐推醒,才知月影西斜。遂收拾针线,拉着姐姐的大辫子追问织女是如何传授智巧经验的,姐姐笑而不答,只道,你长大了神仙就会托梦于你的。

后来,家乡的采茶戏《七姐下凡》、电影《天仙配》加深了我对七夕的理解,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以及在鹊桥相会的画面使我相信,七夕节是爱情的象征、亲情的代言。

有人说,中国的节日是以亲情为主。确实有些道理。纵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元宵、清明、端午到中秋、重阳、除夕,无不贯穿“情”这一主线。“情”是搭建亲人之间最坚实的桥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渐而寻求精神上的丰盈,七夕节被众多饮食男女誉为“中国的情人节”,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媒体大肆举办相亲活动,商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也趁机炒作,七夕节盛况空前。

在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七夕节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事实上,七夕节的内涵十分丰富,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是与爱情无关的。从牵牛星与织女星定位后,人们带着良好的愿望编织了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汉代初期,随着上层统治者的介入、传播与宣扬,已将“乞巧”正式定为国家节日。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被进一步神化,由被拆散的夫妻演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至今,七夕作为传统的节日传承了几千年。

七夕被简化成中国情人节后,原生态的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晒书、拜神仙、吃巧果等一些重要的项目被渐渐淡忘。而我,对情人节这个概念模糊、暧昧不清的三个字却不大认同,如果说七夕与爱情有关,与家庭有关,与亲情有关,我宁愿将它称作“爱情节”“家庭节”或“亲情节”。如此,才能符合中国传统节日原有的愿景,体现文化传承的真实性。

离开家乡多年,不知老家七夕“乞巧”的习俗每年是否依然如期举行?堂兄回复:家乡的女性当下流行绣十字绣,未出嫁的女孩与已婚的妇人个个都会绣十字绣,内容丰富、款式多样,绣得最多的是“家和万事兴”“出入平安”“大展宏图”,家家装裱后挂于厅堂。七夕对月“乞巧”的仪式没有了,如今,人人都是巧织女。只是,老家在七夕喝七星水的习俗一直在延续。

七星水?哦,我想起来了。七星水也称糊米水,是用稻谷、小麦、黄豆、蚕豆、高粱、玉米、薯丝七种粮食炒好后,日晒夜露七天七夜,在七夕那天煎水喝。儿时,捧着那一碗黑乎乎略带苦涩的糊米水,总是无法下咽,母亲温言相劝:肠胃经过一夏的高温侵袭,功能紊乱,这糊米水能消夏解暑、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进入秋冬后就会少生病,全家都要喝。原来,在老家沿袭多年的七夕,是中国节日系列里溢满温情的日子,是地地道道的亲情节。

如此,且让我在七夕之夜,熬一锅七星水,携夫唤儿,把盏朝天,笑看牵牛织女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