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雅江两岸的护林父子兵
本报记者 袁 勇
71岁的达瓦坚参(左)在雅江防护林清理树枝。 袁 勇摄

天刚蒙蒙亮,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甲村71岁的达瓦坚参就走出了家门,步行十几分钟,来到离村子最近的一片雅鲁藏布江防护林。灌溉树木、修剪树枝、巡查树林……达瓦坚参将自己每天的工作总结为“四看”:“看有没有人为破坏、看有没有野生动物破坏、看有没有病虫害、看水是不是充足。”30多年来,他几乎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将自己的半生与这片林子紧紧绑在了一起。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冰雪山岭间,奔腾于青藏高原南部。在流经山南境内时,水流变缓,河道变宽。再加上干湿季节明显,江水流量差异巨大:夏秋涝、冬春旱。每至冬春季,水量骤减,大片河滩裸露,河谷大风导致沿岸地带沙化明显,风沙肆虐。

“1967年,我第一次从拉萨到山南,看到雅江两岸的沙滩上几乎一棵树都没有,放眼望去,是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山南林业局原局长李纯禄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山南地区政府决定在雅江沿岸修建防护林,让当地百姓告别风沙之苦。横跨雅鲁藏布江谷地乃东、扎囊、贡嘎、桑日4区县的雅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式开始。作为共产党员的达瓦坚参加入了护林员队伍,成为雅江防护林第一批护林员。

“树苗刚刚栽下去的时候,很小很脆弱,需要人来管护,当时我就报名了,没想到一干就是30多年。”达瓦坚参坦言:“起初我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谋生,所以刚从事管护工作的时候也觉得枯燥、乏味。后来我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对防护林有了感情。”

护林员工资不高,对于家中有8口人的达瓦坚参一家来说,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的。“家里人三番五次对我说,这个地方挨着江边,风沙大,条件艰苦,工资又少,打工都比在这儿干强,劝我不要干了。可我想,林子好不容易长起来了,没人管护怎么行,而且造林护林是功在千秋的事,对子孙后代都有好处,不能只盯着钱看。于是,我说服家人让我留了下来。”达瓦坚参说。

刚开始做护林员时,达瓦坚参对树木管护几乎一窍不通。如今,30多年的管护工作经验让他成了半个林木专家。每到植树季节,树要什么时间栽、栽多深、行距多大等类似问题,都是他来指导村民。

在儿子达瓦欧珠的记忆中,父亲每天出门都会带一块糌粑当午饭,晚上7点多钟才回家,“不管风雨有多大,父亲都会巡查林子,有时候天气不好,他回来时满身是泥巴,鞋子的颜色都看不出来”。

达瓦欧珠年少时经常跟父亲到雅江防护林参加管护工作,逐渐对林子产生了感情。27岁那年,达瓦欧珠从部队转业,也成了一名护林员,一干就是22年。

当年,达瓦坚参巡查时全靠步行,万亩林子转完一圈,基本一天时间就过去了,现在防护林里修了便道,用在路上的时间少了,但为了防止有人私自伐木、盗木,父子俩还是会带着简单的干粮出门,一待就是一整天。遇上刮风下雨,就在林中找个地方避一避,雨停了再继续巡查。

在漫长的管护工作中,达瓦欧珠逐渐理解了父亲当年的选择,“这些年来,我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渐渐长高变壮,能够防风固土,也慢慢明白了父亲当年的感受,我所做的不仅仅是份简单工作,而是把这片树林当成自己的事业”。

从1983年春天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沙滩上长出第一片80亩的固沙林起,山南人耕耘了30多年,让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一道绵延160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这里凝聚了山南人的汗水,也孕育着山南人的幸福。

泽当镇甲村全村有800多口人,每到植树造林季节,村里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不请自来。“每到种树季节,我到田上去的时候,发现老百姓已经开始种树了,无论老少,这里的人都知道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都感恩于这片林子。”山南市林业局副局长魏军辉说。

“过去一年又一年,我看到树木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变化,风沙小了,天也蓝了。”达瓦欧珠说,在歇息的时候,他喜欢站在山上眺望,风吹过来,一棵棵树木随风摇荡,想到这里的树都有他们父子俩精心呵护过的痕迹,他觉得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