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废气中大量的硫和硝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配置废气处理设备的成本十分高,很多企业难以承受。2015年,知名专家孙琦博士带着他的创业项目海徳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国际海洋人才港,这个项目实现了脱硝催化剂的重复利用,让企业在废气处理方面的成本一下子降低七成。
这正是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孜孜以求的人才效应。成立4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建设国家引智示范区和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筑起创新高地,获得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红利”。
举全区之力引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我们正是遵照这一要求做的。”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
据西海岸新区招才中心副主任宋祥华介绍,为提高引才效率,新区专门成立了与区人才办合署、实体化运作的招才中心,使涉才单位在同一工作平台、同一政策框架内开展人才规划和政策制定、招才引智活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人才住房保障等工作。
“为更好督促各单位各尽其责,我们还构建了立体推进的责任体系。”宋祥华介绍说,横向将35家职能部门全部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将引才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并制定督办制度;纵向建立起新区、功能区、用人单位三级联动机制,成立人才联络员队伍,将人才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
“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去各大功能区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调研,掌握各大功能区人才现状,并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预判和分析,为未来产业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宋祥华介绍,新区还通过“互联网+”模式打破空间限制,为海外人才与新区企业洽谈对接搭建“空中走廊”。
机制的变革,让新区人才引进之路更加顺畅。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选、“泰山学者”等8项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人数,西海岸新区均列青岛市第一。
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
“对标国内先进地区,近几年我们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以增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活力。”宋祥华说。
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和分红激励政策,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山东省首先尝试的。目前,他们已将这一政策试点范围扩展到24家,使人才创造的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有效提升了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比如,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吸引中国海洋大学江晓路教授加盟,合作成立了青岛海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过亿元。“通过这种改革,人才愿意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分享,而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双赢。”宋祥华说。
同时,新区按照“补齐短板、加强长板、培育特色、政策叠加”的思路,进一步扩大人才扶持的范围、力度以及方式等,不断提高新区人才政策环境和使用环境,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有用武之地。今年4月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了“梧桐树”聚才计划,对高端人才、工匠型人才和大学生3大群体都有明确补贴扶持政策。同时,围绕重点行业,如针对新区总部经济、金融等重点行业发展需求,新区也不断优化政策,从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家属就业、学习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另外,新区还建立了“科学化社会化专业化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等倾向,有效破解了人才评价“用”“评”分离难题。
“人才红利”竞相迸发
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引进,让青岛西海岸新区抢占了多个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由此开始收获越来越多的“人才红利”。
海洋装备石油勘探专家孙远慧博士在新区成立了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以高性能海上钻井平台的管理和运营为起点,逐步向先进的双船起重拆解以及改造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生活平台领域拓展。一开始注册资本4000万元,短短两年时间资产规模就近百亿元。同时,他们还成立了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把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合作、合资、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来,使企业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华大基因院士工作站,与中德生态园合作成立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国家海洋基因库)项目。如今,在杨焕明院士以及研究院众多专家的努力下,研究院多个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民生。目前,杨焕明院士正在与顶尖人才合力,将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打造成国际化的人才、科研集聚地,推动新区成为基因科技这一新兴产业的领航区。
据悉,新区自获批以来,共有院士、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领衔的85个重点项目落户,分布在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