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拥有4000年前古代中国兼容并蓄、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让我们一同打开这扇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古老窗口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的黄河西岸。从考古工作者初涉石峁遗址到它的文化意义初步被解读,经过了整整一个甲子。这座消失了的古国都邑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正逐渐拂去厚厚的黄土。
幽幽王城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称为“石峁山遗址”的石峁遗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记录和关注;1976年,陕西省文管会对石峁遗址的考古调查特别是玉器的征集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学界的浓厚兴趣;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展了石峁遗址的首次考古试掘工作,对探讨石峁遗址的内涵和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至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组织市、县文博单位,开展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测绘。人们意识到这处规模超乎寻常的遗址,结构复杂、形制清晰,年代可能早至4000多年前。至此,石峁遗址科学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正式拉开大幕。
2012年至2013年外城东门址、2014年内城韩家圪旦贵族墓地、2015年城外樊庄子“哨所”、2016年至2017年皇城台门址和东护墙、2018年皇城台“宫殿”基址,一系列发掘和研究工作有序展开,石峁遗址的面纱正在被轻轻揭开。虽然距离面纱背后的神秘还有一段距离,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足以感觉石峁曾经的辉煌。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峁城址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城内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保存基本完好且大致可以闭合的三重石砌城垣构成,城外还有可相互通视的哨所类建筑。其中皇城台为一座底大顶小、四面包砌层阶状石墙的台城,高大巍峨,固若金汤,顶部面积8万余平方米,系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分布区;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范围达210万平方米;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形成的封闭空间,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内、外城以石城垣为周界,绵延长达10公里,宽度2.5米左右,气势恢宏,构筑精良;皇城台、内城、外城依势布列,象天法地;宫殿、居址、墓葬、城墙、城防设施等龙山遗迹星罗棋布。
皇城台基本可以确定为整个石峁城的“核心区域”,除自身相对独立,被内、外两重城垣严密拱卫外,新近发现的大量遗物和特殊遗迹也是皇城台居民等级地位的充分体现。与内、外城其他居址出土遗物相比,皇城台日用陶器、骨器和玉器的数量、质量明显要高得多;铜制品及铸铜石范、数以万计的骨器和制作骨器的相关遗物暗示出皇城台上可能存在铜器和骨器制作作坊;制作精良、栩栩如生的十余件陶鹰、一百余片被集中埋置的卜骨、镶嵌在石墙上至今仍眺望远方的石雕眼睛,这些遗物仿佛赋予了皇城台强大的精神甚或宗教信仰内涵;大型夯土台基、大量建筑用瓦及排水管道、厚实如磨的柱础石无不诉说着皇城台顶高等级建筑当年的风采。凡此种种,只为表达皇城台居民在石峁城内的最高等级地位。
外城东门址是一座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的城门遗址,包含内外两重瓮城、包石夯土墩台、门塾、马面等设施,出土了大量玉铲、玉钺、玉璜、玉璋、陶器、壁画、紝木和石雕等重要遗物。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保存完好的城门遗迹,即使在4000年后的今天,经过风雨剥蚀仍然让人感觉到气势恢宏、威严高大、庄严肃穆。处于内瓮城墙体上的彩绘几何纹壁画,颜色鲜艳,图案精美。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外城东门址不仅坚固雄厚,而且华丽威严,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
藏玉于石
石峁遗址以玉闻名,数量众多的象征早期王权的牙璋尤为引人瞩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峁的强大“统治”能力。“藏玉于石”是石峁所见极为特殊的现象,这些玉器在城墙修建过程中有意嵌入墙体或植埋墙根,与大量被埋藏于墙体下的少女头颅和镶嵌于城墙表面的石雕人面寓意相同,或许表达了石峁统治者寄予皇城台、城墙、城门等重要设施以攮神驱鬼、安稳永固的强烈期望。
关于石峁遗址性质的认定,从其横空出世之日起就引起了历史学界及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先秦史学者沈长云率先发声,从古代文献及历史地理角度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提出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的居邑。此说一出,学界震惊。陈民镇立即撰文回应,指出将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轻易挂钩的做法是危险的,并从世系年代、区域位置、筑城传统等方面提出石峁古城与黄帝都邑存在文化特征的不相称性。另外,关于石峁遗址性质还有上古西夏都邑、舜帝都邑、大禹先祖都邑等多种说法。限于学科自身“见物不见人”式的“短板”,在历史学界关于石峁遗址族属热烈讨论时,考古学家略显“捉襟见肘”,很难做出迅速反应,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据才是石峁遗址族属问题的“铁证”,在找寻实物证据的每一天,我们将期待变得更加炽热,同时努力用好自己的手铲和大脑。
褪去白日的喧嚣,夏夜里的石峁万籁俱寂,透着丝丝凉意。石峁遗址考古工作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经第八年了,诸多实物材料表明:石峁遗址是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早期国家的都城遗址,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石城遗址群描述出中国北方最早的国家形态。石峁遗址是中华文明在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根脉。
石峁遗址发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多个创举,比如世界上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拨奏体鸣乐器——口簧;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建筑用瓦、鹰形陶俑、青铜制品等;中国最早、系统完备的城市规划、城防设施和城建技术等。与此同时,石峁遗址的石砌建筑高大巍峨、雄伟壮观,具有良好的展示性,石峁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数以万计、保存完好,具有极强的研究性和科普性。石峁遗址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地。
石峁遗址的石城传统、青铜制品、石雕人像等重要发现是东西向“桥接”中国古代文明和欧亚古代文明的历史遗留,象牙、水晶、海贝等是南北向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明。石峁遗址体现了4000年前古代中国兼容并蓄、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新窗口、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