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开几天”去避暑
□ 谢云凤

或许,今天避暑的意思就是“离家几天”,暑避了与否倒不重要

午休读书,看到老舍先生的文章《避暑》,第一句话就让我忍俊不禁。他写道:“英美的小资产阶级,到了夏天若不避暑,是件很丢人的事。”

这么说来,避暑不单单是为了身心舒适,更是为了维护体面尊贵的形象,就好比盛大的节日要穿礼服参加舞会,到了炎热的夏季,必然也要有与之相配的行动——避暑。

当年的英美小资产阶级如何避暑呢?有着海外生活经历的老舍了如指掌。他写道:“城里的人到海边去,乡下人到城里来;城里若是热,乡下人来干嘛?若是不热,城里的人为何不老老实实的在家里歇着?”

言下之意,避暑的意思就是“离家几天”,暑避了与否倒不重要。也许换个地方,风轻云淡,避开了暑热,皆大欢喜;也许去了某避暑景点,人潮汹涌,吃住不如家里,反而更添燥热。但不管过程如何,等到避暑归来,亲友若盘问起来,当事人肯定会说:那里可真凉快,舒服极了,明年还要去避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形式化”的避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多起来。

有一年夏天,我带家人去北戴河避暑,人流之多超过我的想象。海边的农家乐宾馆全部爆满,远道而来的我们拥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每天奔波在各个景点走马观花,忙得满头大汗。暑没有避开,人倒是累得筋疲力尽,虽然朋友圈里发的照片看起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避暑,其实是给自己添堵。

三伏天气温居高不下,每天躲在空调房里闭门不出,靠现代科技降温避暑,是一件幸事,但也是令人遗憾,毕竟避暑的我们成了“笼中之鸟”,失去了自由。这时候,我无比怀念小时候的避暑时光。

年少时每逢到了暑假,妈妈就会把我送到外婆家。外婆家住在湖边,环境宜人,早晚有风,气温相对要低一些。

外婆精心照顾我和其他兄弟姐妹的饮食起居。我们一群小孩子吃饱饭后,就撒开脚丫子到处玩耍,一会儿去屋后竹林荡秋千,一会儿去湖边的木船上摇曳游荡,一会儿又去稻田里捉蜻蜓……田野的风弥漫着稻花香,徐徐拂面吹来,年少的我们无忧无虑,奔跑在大自然的清风里,只觉得轻松愉悦,没有暑热袭人的感觉。

玩累了,回到家,外婆已经准备好甜甜的西瓜,我们争先恐后拿起最饱满的西瓜瓤,大快朵颐。晚上,我们睡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外婆轻轻摇着芭蕉扇,为我们驱散暑热,将清爽的风摇入梦中。

唐朝诗人李频在诗作《避暑》里写道:“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这诗句深得我心,避暑最好的地方就是阡陌田园,那儿有浓密遮阴的竹林,有青翠悠长的柳树,只需要一阵风,便可以享受无尽的凉爽惬意。

诗人白居易也写过避暑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老舍先生也认为最好的避暑方法是家里蹲,心静自然凉。

漫漫暑热,年年如此,我们为此烦恼的同时,其实也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丰富了人生的体验。不管是真避暑,还是假避暑,来来往往中,日子变得越发有趣可爱,不是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