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烈日炎炎。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装置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做拆迁的收尾工作。紧邻配置车间处一片绿意盎然,江边绿树成行,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化工车间。
走进兴发集团厂区,两句标语映入眼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推进园区沿江关、转、搬三大工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绿色园区”。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介绍,近两年,兴发已关停邻近长江的22套生产线,总价值约12亿元,腾出了逾900米的长江岸线。
兴发集团沿江园区的“关、转、搬”,是近年来宜昌狠抓长江大保护、破解“化工围江”、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宜昌“化工围江”困局由来已久。由于紧邻长江,运输便利,水资源丰富,宜昌聚集了很多化工企业。“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是全市第一个规模过千亿元的产业。但长期以来发展粗放、布局分散、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环保安全标准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宜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邓明亮表示,2015年宜昌化工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高达31.6%,2016年全市化工聚集区12个,化工生产企业有134家,其中沿江1公里内就有48家。
“化工围江”已导致宜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怎么办?宜昌的答案是: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
坚决做“减法”,大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转、搬”,是破解困局的第一步。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了《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19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目标,实现1公里“留白”。截至目前,已经关停化工企业25家,今年将继续关停9家,陆续使8家退出化工行业。
在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的背后,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还要做好“加法”,着力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
在兴发集团重新规划的新材料产业园,产品已从传统的化工产品转型为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草甘膦除草剂三大类。“这一园区各主要产品生产工艺高度耦合关联,从最普通的工业盐电解开始,高纯氢气用来生产电子级产品,氯气和烧碱生产草甘膦,伴生的氯甲烷用来合成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又回到草甘膦工序。”陈晓清说,这种创新的循环工艺设计,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带动兴发的产业结构从单一磷化工向盐化工、硅化工延伸。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长江生态大保护带动宜昌产业格局悄然变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上半年,在宜昌工业总量中,非化工产业产值占比已提升到80.2%,新增制造业投资中5000万元以上转型项目占到84.5%,这是宜昌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两个显著变化。在生态方面,今年1月份至6月份,宜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0.2%,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全市纳入国家“水十条”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继续保持100%,纳入省考核的7个跨界断面综合水质达标率为97.62%。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提升旧产能,也为宜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动能提供了空间。在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生产的都是汽车、电子显示、家电等领域的高端玻璃。南玻集团助理总裁杨昕宇告诉记者,日前公司投资5450万元改造升级的一条生产线已经点火成功,将加速抢占0.2毫米超薄玻璃国际高端市场,这一产品也将填补国内空白。而在广汽乘用车宜昌分公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梁伟彪表示,该项目共投资35亿元,年产2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公司整车生产线将实现全机器人自动化,平均47秒生产1台汽车。
“目前,宜昌正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围绕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与LNG动力装备、安防及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五大重点领域,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邓明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