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懂“感谢贫穷”的生存智慧
张玉胜
尽管家境贫寒,但丝毫没有影响积极乐观的王心仪。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她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挂满了墙壁,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时,她正只身一人在外地打工。 (图片来自网络)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18岁的女生王心仪关于贫穷和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她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贫穷,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称之为“好字眼”,它毕竟与人们艰苦奋斗的企盼目标相左。用王心仪的话说,贫穷“狭窄了视野”“刺伤了自尊”,但她还是要对“贫穷”说声“谢谢”。透过王心仪18年来不平凡的生活足迹,我们需要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真谛。

与富足而显贵的家境相比,贫穷的确会给人们的人生之路带来生活拮据、衣食堪忧和水准降低、需求受限等诸多困难与不便,且维持生计和实现愿望也注定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汗水与艰辛。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一样,贫穷的经历也有可能成为人生的财富。因为,生活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拼搏向上的动力。因为“贫穷”,王心仪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帮父母一起扛起了家庭重担。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帮父母承担家务,经常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也正是这段身体力行的劳动经历,让王心仪“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享受着上天的恩惠与祝福”,并自幼养成自立自强、阳光乐观的精神品格。有了这种接地气的开放、豁达和担当性格垫底,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解读“感谢贫穷”,不是要人们甘于贫穷、安于贫穷,甚至乐当“贫困户”,而是要正确认知“贫穷”,不以“贫穷”为包袱,不向“贫穷”低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状态,并立志改变贫穷。尽管家境贫困,但丝毫不掩王心仪的积极乐观,高分考入北大,就是她挑战自我的见证。正如王心仪所说,“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或许这就是在贫穷中奋发带给她的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