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加坡留学生陈容华:
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初见陈容华,很难把这个有着一双笑眼爽朗的小姑娘和导演这个略显强势的职业联系起来。坐在清华大学胜因院30号二层小红楼里,陈容华一边同记者分享着她与中国、与清华的故事,一边撒下一串串的笑声。

1992年出生的陈容华是新加坡籍华人,几天前刚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在清华学习两年,她完成了学业,还“不务正业”地拍摄了获得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一等奖的微电影《北京24小时》,制作了清华大学2018年官方英文宣传片,用精致柔美的影像讲述今日中国的故事。

因爱“触电”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说起自己和电影的缘分,陈容华坦言全然是因为喜爱。凭着对画面与生俱来的敏感,高中时她就以学姐为主人公,用单反拍摄了一部以残奥会为主题的纪录片。这部处女作获得新加坡电影人好评,陈容华也因此代表新加坡加入“青年电影人才培育计划”,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按照这个培育计划,每个东盟国家每年挑选两人,接受电影前辈们一对一指导,每年集训、提交学习报告。自此,总说自己是运气好的陈容华,在电影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大学时,她进入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电影学院系统学习电影。

在英国读书时,几个来自中国的同学与她异常投缘。陈容华惊讶地发现中国同学口中描述的中国,与媒体报道的完全不同。“我从来没到过中国,只知道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很大。我不想成为只在远处观看变化的人,而是想成为变化中的一员,参与到变化中来。”于是,在申请研究生课程时,北京成了她的首选。

2016年8月份,拿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陈容华,来到清华大学,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班集体非常国际化,十几位同班同学来自五大洲、国籍就有10余个,俨然“小联合国”;师资更是中教外教混搭;一些大班课程还与同专业的十几名中国学生一起学习。

“在清华,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中国的新变化。”读研两年,陈容华不仅了解了北京,还参与了东盟—韩国建交十周年庆典及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文化活动,与各国知名电影人交流学习,共同探讨电影技巧与艺术。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她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影视市场越发了解,机会也越来越多。

“我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品牌,品牌人和影视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这种不同,让我开阔了眼界。”她常说自己是一个“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人”,影片自然成为她表达自我的方式。在清华学术氛围的熏陶中,陈容华想拍片子的冲动愈发强烈。

一鸣惊人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7年,导师范红教授鼓励陈容华去参加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在讲北京的故事中,陈容华没有想到,她和同学梁连芬拍摄的微电影《北京24小时》获得了一等奖。

影片透过一位来北京求学的留学生的眼睛,讲述了在北京街巷中的见闻:杨梅竹斜街深处雕刻着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后海小卖部里唱着“金漆的雕龙,琉璃的影壁”的阿姨;地铁里忙碌奔走的年轻男女……影片中古老又现代、五彩斑斓的北京生活,弥漫着一种让人想亲近的人间烟火气。

作为一名国际学生,陈容华对讲好中国故事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细节入手,联系人物情感,引起共鸣。只要做到这点,不管是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触动人心。”

一鸣惊人后,清华大学大胆地把官方英文宣传片《Our Tsinghua 2018》的制作交给陈容华操刀。最让她感动的,是校领导的一句话——“给你们虽然很冒险,但我们愿意冒这个险!”历时数月拍摄制作,这部以“清华正芳华”为主题的宣传片向公众亮相。陈容华以国际学生的视角呈现出清华的活力与魅力。

留学生眼里的清华什么样?“我们觉得,没有一个人可以代表清华,但每个人都是清华的一部分,所以片子里没有主角。”3分多钟的宣传片中,陈容华打破常规,“尽量多拍一些人物的细节、近景,镜头运用与以往也很不同。”

以无伴奏合唱的校歌开头,在沉稳、优雅、有温度的女声解说中,穿插着学生们创作的说唱,100多名演员全部是清华在校生。从人文艺术到体育、科研,大气又活脱,宣传片描摹出的是严谨又不刻板的清华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宣传片中并没有突出国际学生,而是把他们安插在片中的各个角落,片中两个女足队员就来自面向全球顶尖大学选拔学生、培养领军人才的苏世民学院。因为“清华是中国的大学,这样处理更自然。”

这部宣传片为陈容华的清华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邱勇以她为例,勉励同学们努力与时代同行,以开放精神点亮人生。

文化使者

有了电影这个伙伴,陈容华从没苦恼过未来要干什么。在清华同班的外籍同学中,除继续读博士的,只有她和一位美国同学留在北京。美国同学立志做中美交流的使者,告诉每一位美国人更真实的中国;而她,则要做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想用影视这个工具,多做些片子,促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让陈容华萌生这个想法的,是去年11月份参加釜山电影节时的灵光乍现。“在釜山同圈内人聊天时,我很惊讶很多影视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促进不同国家电影人的交流,更好地协调各种资源,正是她可以做的事。

今年1月份,陈容华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了公司,3月份又和英国读书时的中国同学一起注册了北京工作室。“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范红老师,她给予我很多帮助和鼓励,还陪我一起为工作室选址,并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

离开清华后,陈容华将正式开启自己的电影事业。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等学生聚集的艺术圈里,陈容华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有事时只要在微信群里登高一呼,大家就会热情地回答各种问题,推荐各种专业人员。”

未来的路,她规划得很明白。“这周刚参与了北汽的项目提案,不久后我会担任一部中医题材片子中一集的导演。今年,还计划同博物馆和研究院合作,做非遗文化之旅。”

在陈容华眼中,中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宣纸、徽墨、蜡染……“我们想去传播这些有历史的东西。”西藏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大同云冈石窟等,都是她想深入探究的地方。

陈容华喜欢真实,对纪录片情有独钟。“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其潜在价值不可忽视”。她上大学时,在贵州与当地留守儿童生活了一个月,完成了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纪录片《Why Am I Left Behind》。这次经历,让纪录片成为她不能放弃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今,陈容华正在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现在一些片子,让人有距离感。我们希望做出与生活相连接、相呼应的作品。”未来,她还想把更好的创意、人才引入中国,把中国优势资源带到东南亚,为亚洲影视业的繁荣尽一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