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区如何常“新”
□ 冯 奎

近期,笔者参加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新区等几个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国家级新区发展的研讨会。名为“新区”,其实它们都不年轻了。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一批新区将近40岁,还有一些新区也近“而立之年”。新区因何而“新”?“新”在哪里?已是如今新区面临的一大问题。

新区之“新”,最简单地说,就是“新近设立”的意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旅游区等,加上其他一些由部委设立的功能型新区,各类新区数目近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从浦东新区开始,国家设立了总共19个国家级新区,而省级及以下新区数目有几千个之多。

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不同类型的新区,承担了改革发展的重任。这些新区借助一定的政策优惠,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明星,树立起发展模式的“标杆”。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宏观发展环境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大潮已波涌全国,优惠政策在不同地方接近“拉平”,部分新区由“新”变老。一些当年立潮头之先的新区,活力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竞争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劲,魅力已经没有那么耀眼。

研究中国新区推陈出新,是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全面而言,新区的系统已相对完整,数量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今后不会再大规模增加新区数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是中国新区的发展方向。新区经济存量巨大,积聚了丰富的发展要素,它们因创新而生、在创新中成长,具备求新的基因,曾是创新路上的先驱与领导者。总之,新区求“新”,是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要求。

新区求新,当前要紧扣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在寻找发展新动能上有所突破。普遍来说,产、城、内、外4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繁荣新区。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新动能,挤出旧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注重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深度融合,善于将各类要素充分激活,打出一套组合拳,提升新区竞争力。

二是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打造宜居新区。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往往是新区的短板。其中有历史原因,因为原先许多新区主要是产业功能区。从新区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当前要着力改进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满足城市人口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产城融合是未来方向,有产无城必然行而不远。

三是改革优化内部机制,打造高效新区。有的新区当初的体制机制富有活力,但后来越来越僵化古板。有的新区体制机制也在优化之中,但跟不上形势变化。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速,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开花,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不进则退的态势愈加明显。

四是全面塑造外部形象,打造魅力新区。从时间点上讲,当年的新区都会成为“旧区”。新区要新,就要不断擦亮金色招牌。新区要在全面开放的空间,对新区进行政策表达、理念表达、形象的表达,将新区打造成为魅力四射的精彩空间、活力城市,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新区。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