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东莞理工学院确立了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优势学科专业群,并与区域产业集群“同频共振”发展的思路,探索出了“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校园+产业园”等多种创新合作模式
智能制造到底是什么?带着和一些制造业企业同样的疑惑,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广东东莞市松山湖的“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探访。
通过模拟一个咖啡机诞生的全过程,从3D仿真设计、数字化工艺规划到生产线虚拟试运行、数字化检测……10多道“智能制造”工序在眼前的一个个真实的操作平台上被清晰呈现。有趣的是,当记者作为“一线工人”戴上“混合现实眼镜”,空中立刻出现了指导装配的三维动画,用手在空中点击可查看每个步骤,同步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不用再对着复杂的图纸云里雾里了。”西门子公司派驻该中心的一位工程师笑着告诉记者。
“这是西门子在中国与高校共建的首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我们共同的目的是帮助珠三角数以万计的制造企业更便捷地走上‘智造’之路。”创新中心负责人、东莞理工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院长胡耀华说:“企业来了,由我们提供方案,可以是高大上的,也可以是低成本的。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的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资源池,为企业提供诊断咨询、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输送的一条龙服务。”
他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有感于珠三角企业对自动化改造的旺盛需求,学校就与西门子共建了“东莞理工—西门子自动化学院”,由名誉校长杨振宁揭牌。利用学校曾为近2000家企业提供“机器换人”服务的深厚产业合作基础,及西门子作为全球工业4.0引领者的先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紧缺的“智造”技术和人才支撑。
与西门子的合作,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广东,支撑产业”实践的生动缩影。2015年,广东省着眼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启动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东莞理工学院被列为首批5所高校之一。
“过去政产学研的联系不够紧密,我认为高校应该率先做出改变,能够听懂政府的意图、明白企业的语言、回应产业的需求。”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说。为此,东莞理工学院确立了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优势学科专业群,并与区域产业集群“同频共振”发展的思路。“广东提出以制造业立省,而制造业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所以我校提出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群,来回应区域产业的发展。”成洪波说。
如何才能与产业“同频共振”?“必须深深扎根于产业实践来获取动能,这正是地方大学的优势所在。”成洪波说。2012年至今,东莞理工学院先后与华为、西门子、微软、奇虎360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全国百强镇、产业园区、境外高校等合作,创建了华为网络学院、微软IT学院、长安先进制造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这些特色学院针对缺乏有效载体、脱离产业实际、没有互利共赢长效机制等传统产教融合的痛点,探索出了“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校园+产业园”等多种创新合作模式,初步构建了支撑地方产业的“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三大体系。
站在东莞理工学院行政楼上眺望,不远处就是风景如画的华为“欧洲小镇”——华为终端总部基地。“华为走在产业技术最前沿,教科书是永远跟不上的。在我们共建的华为网络学院,产业实践每半年形成的知识体系,都会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华为的工程师、高管会定期来授课,学校老师也会去华为培训,通过专题研究、验证性实验、案例库实训、联合创新实验认证培训等一整套合作机制,让教学时刻接受市场检验,为华为在华南地区2600家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服务。”成洪波说。
高校与产业集群“同频共振”的强大效果,在模具专业名镇东莞横沥镇得到了充分验证。模具这个几百年不变的传统行业一度沦为“夕阳产业”,横沥镇的经济也一度在东莞排名倒数。近年来,随着东莞理工学院在横沥设立校地合作示范点,派出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及挂职博士,利用金属3D打印等高新技术解决了模具行业长期以来难以上水平、上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横沥模具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年均超20%的增幅,横沥镇进入全国百强镇。
“面对区域产业发展提出的需求,地方高校不应自我设限,而要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东莞在国际制造产业体系里处于排头位置。身处这样的区位,高校一定要站在一线,加快形成支撑和引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洪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