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位中欧班列一线职工亮相国新办发布会畅谈工作感受——
为服务“一带一路”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报记者 齐 慧

7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中欧班列铁路一线职工围绕“中欧班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从2011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发展非常迅速,惠及了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5位职工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工种,但都为中欧班列的开行作出了贡献,他们讲述了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变化和收获。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铁路集装箱运输工作和相关物流服务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我见证了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张伟说,仅以重庆情况来看,2011年单向开行中欧班列17列,2017年已经来回开行了629列,今年预计要开行1000列到1500列。不仅数量增加,网络也更加密集。张伟介绍说,中欧班列原来是单向从阿拉山口这一个出境站出去,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方向的运输线路,全路已经形成65条图定列车运行图。这么多的运输网形成了强大优势,保证了中欧班列快速增长,也加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我的任务就是将中欧班列平稳、正点、安全地从重庆牵引至达州。”担任中欧班列首发任务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列车司机江彤十分自豪地说,“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安全值乘中欧班列300多趟。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开行数量增加了,最开始的时候,重庆一个星期只开行1列中欧班列,现在一个星期开行10列甚至更多,我们司机人员的配置也从开始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50多人,中欧班列越来越受到沿线各国欢迎”。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检车员李超杰在见面会上展示了他工作用的锤子。“之前我们作业工具主要是这把锤子,那时候我们主要是人工作业,靠眼睛看、靠手摸、靠锤子敲,劳动强度非常大。”李超杰说,现在随着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很多高科技设备开始运用到列车检查工作中,锤子成了辅助性工具。比如,TFDS系统可以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列车运行中各个部位的图像进行采集然后回传,在室内通过显示器上的回传图片就能对车辆故障进行判别,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劳动强度。上班四年来,李超杰共技检铁路货车26000余辆,发现了80多起车辆较大故障,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和火车头奖章。

“在参与中欧班列的调车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义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睹了义乌小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义乌。”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调车长胡俊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和骄傲。胡俊说,随着中欧班列的发展,从前一个班工作12个小时,调车数量大概在200辆左右,现在增加到500辆左右,作业量翻了一番。同时,调车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前调车作业是用手信号调车,现在用无线电指挥调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安全上,也从人盯人的方式转变为“人防+物防+技防”保安全的新模式。

作为一名口岸站工作人员,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车间副主任郭三主要负责中欧班列在口岸的运输和换装工作。“因为我国使用的是国际标准轨距,两条轨道的距离是1435毫米,而哈萨克斯坦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使用的是国际宽轨标准,两条轨道距离1520毫米,相差85毫米,所以进出中哈之间的中欧班列都要进行集装箱换装作业,保证运输的高效和畅通。”郭三说,在他眼里,中欧班列是架起中国和欧洲及世界各国的桥梁。现在中欧班列的开行更像是我们新时代的惠民之车,把中国的很多货物方便地运往欧洲,也把国外的一些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国内,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休息的时候逛超市,经常能看到货架上摆了很多来自欧亚国家琳琅满目的商品,我跟我爱人说,这些商品都是经阿拉山口运进来的,这里面也有我一份功劳。”郭三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