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发现初期甲骨买卖是以字计钱的。含“贞人”字的甲骨要价会更高。因此,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古董商在经手甲骨买卖时,人为把含有贞人“殼”字的甲骨掰为两块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5万余片,其中有2.8万余片为民国大收藏家刘体智(号善斋)旧藏。我们在整理国图藏刘体智旧藏甲骨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刘体智旧藏甲骨中有部分得自甲骨学家和收藏家罗振玉。而这部分甲骨到了刘体智手里后,往往缺失含有“殼”字的部分。
刘体智(1879—1962),字晦之,号善斋,室名“远望楼”“善斋”“小校经阁”等,是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四子,安徽庐江(今合肥)人,后侨寓上海。他清末曾任大清银行安徽总督办,民国后曾任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1962年,刘体智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是我国近代著名甲骨学家、金石学家。罗氏一生勤于搜集并刊布甲骨,前后所得甲骨约3万片,编有《殷虚书契》《殷虚书契后编》等甲骨著录书,在甲骨的收集、保存、传播、考释上作出了很大贡献。
罗振玉所编《殷虚书契前编》,收录的基本是其自藏甲骨。现藏国图的某片刘体智旧藏甲骨若收录于《殷虚书契前编》(下文简称《前》),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片甲骨也曾为罗振玉旧藏。我们在整理国图藏甲骨的过程中,发现有多片罗、刘共同旧藏过的甲骨存在缺失含“殼”字部分的情况。如罗振玉旧藏的《前》4.2.8(指《前》卷4第2叶第8片。甲骨学上一般以收藏单位、藏家或书名加编号的方法指称甲骨片),实际上就是善斋旧藏现国图7035号。但国图所藏刘体智旧藏片与《前》4.2.8相比,残去含有“殼”字的部分。其他的原属刘体智旧藏但缺少含“殼”字的还有国图7182号(《前》5.29.5不缺)、国图10716号(《前》7.10.2不缺)等。巧合的是,国图10716号残缺的部分恰也现藏国家图书馆,即国图2339号。非属刘体智旧藏,为罗振玉旧藏,后归国家图书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整齐而有趣的现象?可能与古董商不择手段牟利有关。这个残缺部分含有的“殼”字,在甲骨文里为“贞人”名字。“贞人”指负责占卜问卜、沟通鬼神的人。也就是卜辞中常见“干支卜某贞”句式中“卜”字与“贞”中间的那个字。这个字最初有的认为是卜问的事类名,有的认为是地名,有的认为是官名。1931年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发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在甲骨学史上首次确定“卜”与“贞”之间的字为“贞人”名。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不仅推进了大批甲骨卜辞的正确解读,也为甲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都知道,甲骨发现初期甲骨买卖是以字计钱的。而因为“贞人”名字的重要,含“贞人”字的甲骨自然要价会更高。因此,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古董商唯利是图,在经手甲骨买卖时,人为把含有贞人“殼”字的甲骨掰为两块。一片上字多,一片上面有重要的“殼”字,这样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曾毅公《五十年来之甲骨学》(国家图书馆藏稿本)曾记载罗振玉“居津时,以片之小者,售归庐江刘体智”。根据《雪堂纪年》,罗振玉1919年自日本回国定居天津,1928年移居旅顺。1926年4月曾携子罗福颐“至沪鬻书,五月望后返津第”。罗振玉或在此时将所藏部分甲骨出让。而根据上面所说董作宾1931年文章确定“贞人”的重要性,或可判断刘体智得到此批甲骨的时间在1931年以后。罗振玉出让、刘体智收得中间这段时间,此批甲骨或在古董商手上。
1953年夏,刘体智所藏全部甲骨由中央文化部收购。1958年8月,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把此批甲骨全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另藏罗振玉旧藏甲骨461片,为1945年年末从古董店“舆记文玩”购买,上文所说的国图2339号,就属于这461片中的一片。刘体智旧藏国图10716号和罗振玉旧藏国图2339号本属一片,民国时或经人为掰断,但最终殊途同归,又在国家图书馆重聚。等到国家图书馆全部甲骨整理完毕,或许,这些被人为掰开有了不同藏号的甲骨片可以重新复原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