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锦绣计划”,让少数民族妇女的“指尖技巧”变成“指尖经济”,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脱贫致富的有机统一。
今年42岁的伍德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手工活计有一天会走出大山,登上时装周的T台。2017春季广东时装周上,设计师用伍德芬染制的蜡染布设计制作了一组服装,大放异彩,“没想到我们平常用的‘土布’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坚定了我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信心。”伍德芬说。
镇宁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六成,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但该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大批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使懂得传统民族工艺的群众越来越少,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少。
一方面要尽早摆脱贫困,一方面民族技艺濒临失传——面对两难,镇宁县于2013年启动了“锦绣计划”,要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
要让“指尖技巧”成为“指尖经济”,技术、产品、品牌、市场……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在传承民族技艺方面,镇宁县连年举办培训班,请老艺人、民间艺术家到现场手把手教学,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学习。同时,该县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手工技能比赛,带动更多妇女从事手工制作。
为了让手工艺品更好地满足现代人需要,镇宁县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自主研发或与工业设计创意机构联合,推动特色手工产品创新发展,使得一批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的民族工艺品,走向了市场。
同时,镇宁县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合力打造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品牌。以“名师”“名匠”为带动,打造突出当地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推动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自主品牌。
在一系列综合举措的带动下,镇宁县目前从事民族手工艺产品加工的妇女近3000人,该县也发展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民族蜡染工艺品生产基地县和集散中心。
“锦绣计划”的实施,让不少掌握一技之长的少数民族妇女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就职于镇宁瀑乡蜡妹民族旅游工艺品公司的黄初芬,过去长年在外务工。2014年,黄初芬回乡到镇宁学做木艺娃,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虽然比外面挣得少了点,但能照顾老人和小孩。”黄初芬笑着说。
据了解,在镇宁的六马、募役、扁担山等乡镇,形成了一批民族传统工艺品特色村寨,从事相关产品制作的妇女月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
镇宁县妇联主席潘美芳告诉记者,“锦绣计划”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就业,改善了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