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李俊贤,生于1928年,祖籍四川眉山,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成立筹建主要人员之一。
在河南洛阳,有这样一位院士:今年90岁高龄,是一名有6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一如既往每天都去办公室工作。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
今年七一前夕,李俊贤和夫人丁大云一起,以两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向所在工作单位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捐出省吃俭用积攒的300万元,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
老骥伏枥献余热
60余年来,李俊贤主持参与了偏二甲肼、一甲基肼、鱼推-3燃料、丁羟胶等产品的研制,迄今仍广泛应用在多种型号的战略、战术武器、先进鱼雷、长征系列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装备上。他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保军转民”方向,主持组建了国家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创了中国聚氨酯材料的研制事业,累计取得50多项成果,形成了一批从关键原料到制品生产的成套技术,已广泛用于汽车、建材、家居等国计民生行业。
虽然已经90岁高龄,他仍带领科技人员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在化学推进剂原材料和聚氨酯两大领域不断拼搏进取。
李俊贤身兼黎明院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化学推进剂与原材料》编委会主任,每天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提出化学推进剂原材料的规划发展方向,积极参加课题论证和过程鉴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李俊贤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化学推进剂原材料要瞄准高能、低特征、钝感、环保型等新型原材料技术,要缩短与国外差距。
李俊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科研热情,他主持完成的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该技术绿色、环保、高效,符合我国倡导的节能减排技术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李俊贤亲历并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李俊贤等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工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50%左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治学严谨“传帮带”
许多与李俊贤共过事的人都说,李俊贤对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科研就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
每当技术材料递到李俊贤手上,他总是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疑点。他83岁时带的一位研究生写了一篇论文,随便引用了一些没仔细看过的文献。为了审查这篇论文,李俊贤把该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原文都找了出来仔细看了一遍。从那以后,这位学生也学会了对每个数据、每个符号、每个观点反复揣摩,细心求证。还有一次,为了分析一项实验失败的原因,80多岁的李俊贤不顾冬季严寒,陪同学生在保持通风的实验室整整工作一天,直至问题解决。
在李俊贤言传身教下,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先后涌现出一批精细严谨、默默奉献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他们秉承李俊贤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能打硬仗,取得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杜俊超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参与研究的4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7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水平,技术产业化累计销售产品1万余吨,产值逾2亿元,被誉为“勇挑重担、锐意创新的科研尖兵”。
除了在科学技术上“传帮带”外,李俊贤还注重在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为了解除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李俊贤多次往返北京、洛阳,反复向有关方面讲明情况,终于解决了一批年轻同志的两地分居问题。
李俊贤时刻想着国家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作为团队带头人,他领衔组建“河南省反应注射成型新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并与其他同行培养出了众多精细化工领域的科技骨干,其中有些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如孙宝国院士、石碧院士、谭天伟院士、钱旭红院士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淡泊名利树楷模
李俊贤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定、项目评估评审、鉴定评奖等活动中,坚持标准,公开公正,秉公办事,从不参加和自己专业无关的鉴定、评审、题词。
前几年,流行申报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业提出了优厚的条件邀请,但都被他婉言拒绝。后来,苏州一家企业老总找上门来谈设想,这回李俊贤却同意了。但他提了一个条件: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工资奖金分成劳务费。他对那位老总说:“你们企业这些年的进步我一直看在眼里,知道你们能干事想干事,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共同为聚氨酯行业做些事情。”朴实的话语,却蕴藏了强大的力量。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许多很关键的问题都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的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
李俊贤生活十分简朴,家里还保留着一辆1953年的飞鸽牌自行车。为了工作、生活方便,院里要给他配专车,也被他拒绝,他说:“工作需要用车,我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坐公交出行就很好。”院里给他配的办公设施,家人是绝对不能享受的。有一次他的儿子用单位给他配的电话打了个长途,被他狠狠训了一顿。
年至耄耋,本该是享受儿孙绕膝之乐的时候,然而这些都被李俊贤一生挚爱的科研事业所替代。90岁高龄的他,依然满怀化工情、心系中国梦,依然敏锐、谦逊、平淡,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一座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