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一生践行信仰
——家人、学生追忆郑德荣

近两个月前的一个深夜,一位92岁的老人从半昏迷中醒来,叫过家人,断断续续地叮嘱,“告诉我的学生,要不忘初心……”

十几天后,老人溘然长逝,这句话成为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句完整的遗言。

这位老人就是我党红色理论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

1952年,年轻的郑德荣刚刚从事党史研究时,是出于对同样年轻的一个政党如何成为执政党的兴趣。研究得越深入,他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真理。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读到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用生命保存的档案,让他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那个时候国家有6个大的档案馆,他走了4个。很多档案只能看,不能复印,他就手抄下来。有的不允许抄,他就记在脑子里。”郑德荣的二儿子郑晓光说。

“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是真学、真懂、真信,因此,不允许有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对党史的玷污。”郑德荣的学生邱潇说。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郑德荣的住所是一处30多年前学校分给他的老房子,陈设简朴。举目四望,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铺上,到处都是书。

学生们说,每次到老师家,他都在读书。有时学生在书店、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到老师家去找,十有八九可以找到。老师甚至能告诉他们,要查找的资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籍中。

1983到1986年间,郑德荣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当时,郑德荣的大女儿在外县医院工作,想调到东北师大校医院,郑德荣没有同意。他的儿媳妇想从企业考入学校财务处做会计,也被他一口拒绝。

但为了把优秀的学生留在学校,他会“举贤不避亲”。二女儿曾抱怨他:“你对学生比对我们都好。”郑德荣说:“对学生,那是公事。对你们,那是私事。”

近年来,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学生们说,只要请老人家做辅导,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他从不拒绝;不管多疲惫,只要登上讲台,依旧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文/新华社记者 郎秋红 李双溪

(据新华社长春6月26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