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港澳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多年间,田圻畅协助700多个两岸失散家庭团聚——
让两岸亲人的团圆梦成真
本报记者 杨阳腾

一位31年未曾谋面的父亲、一道曾经难以逾越的海峡……田圻畅,因自幼与父相隔海峡两岸的经历,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一间仅4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搭建了沟通两岸的驿站。30多年间,他协助700多个两岸失散家庭团聚。

1947年,在田圻畅父母结婚的第7天,他的父亲就随军前往上海,后辗转去了台湾。1948年,田圻畅在北京出生,直到1979年他才在香港见到父亲第一面。“我经历过失散的不幸,所以想要更多人团圆。”田圻畅说。

1982年春节刚过,曾经的师兄找到在香港一家百货公司当保安的田圻畅,请他帮朋友马凯弟与其在台湾的姐姐马丽珠传递书信。“我人在香港,对两岸都不陌生。大陆和台湾都有我的亲人。我做这个事情再合适不过了。”田圻畅说。渐渐的,马凯弟和马丽珠两姐弟不满足于通信,于是田圻畅开始筹划让两人在香港会面。田圻畅告诉记者,在即将相见时,马凯弟手不停地发抖,当马丽珠出现时,马凯弟喊了声“姐姐”,就扑了过去。“看到此情此景,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们是我成全的第一个两岸失散家庭。”随后,田圻畅又帮助马丽珠找到了在云南工作的哥哥马凯环。

为了更好地开展寻亲会亲工作,1984年田圻畅以个人名义在香港注册了博爱事务所,其业务是为协助海峡两岸失散同胞联络会亲团圆提供服务。事务所成立后,田圻畅给大陆各省的统战部门和对台工作办公室写信,给台湾的侨务委员会写信,给台湾的出入境管理局写信,给香港的人民入境事务处写信,阐述博爱事务所的性质和工作范围,希望得到支持。

找到亲人后,如何安排双方见面是一件大事。田圻畅告诉记者,除去指导双方办理相关出入境手续外,他还会以事务所的名义出具一份证明,证明大陆这边的人来港的一切费用由他承担。当时,依相关规定,一个人只能换取80港币至120港币,这只够付罗湖海关至九龙火车站和乘出租车的钱。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田圻畅代为先行垫付。

就这样,一封封信通过田圻畅辗转于海峡两岸,一段段乡愁跨越海峡在博爱事务所汇聚。正如事务所的经营理念:“相逢自是有缘,博爱梦想成真。”寻父母、找妻子、认儿女、连手足,30多年间,田圻畅及其博爱事务所圆了700多个家庭的团聚梦。

令田圻畅深感遗憾的是,当年创办事务所并致力于两岸同胞会亲事业,并未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他虽帮助数百家庭团圆,父母却自分别后一生未曾相见。

“两岸同胞皆是我的兄弟姐妹。割舍不断的亲情与刻骨铭心的乡愁,成为我一路坚持下来的动力。”田圻畅感慨道,“事务所注册以来,遇到谁有困难,只要我有条件和能力就去帮,从不计较回报。因为我的成长历程,正是得到了许多人对我的爱护和帮助才走到今天。去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开放,从“小三通”到“大三通”,博爱事务所的功能已随历史淡去。田圻畅前行的步伐也从会亲工程延续至协助推进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如今,受过田圻畅帮助的人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德不孤,必有邻。在大陆,除了西藏,每个省份都有我的朋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我每次到台湾,也都有许多人来看望我。这么珍贵的友情,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值了!”田圻畅笑着说。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了31条惠台政策,旨在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与心灵契合。年逾古稀的田圻畅对“31条”的出台亦激动不已:“我最近一直考虑在‘31条’框架下还能做什么。我要趁着还能跑动,去帮助更多的人。协助两岸交流是我一生的使命,我期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两岸统一,骨肉同胞大团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