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0日讯 记者李万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主要举措。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医师339万名、护士380万名,已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运转高效有序的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体系。“放管服”改革不仅激发了医疗行业发展活力,而且丰富了医疗资源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健委加快推进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管理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说,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信息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后台关联整合集成,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地图,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分析医疗资源的使用、流动和运行情况,进一步提升了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同时,国家卫健委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医疗行业发展活力。近一年来,推出了一批简政放权举措,改善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比如,取消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将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证合一”;组织清理“无谓证明”,取消医疗机构验资证明等。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行业的准入政策环境,吸引了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等3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加上之前发布的7类(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一共有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这些新型医疗机构,一方面精准对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补充和加强了医疗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建立了平台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集约利用。
郭燕红表示,国家卫健委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阶。这些举措包括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加快推进电子化注册系统横向联通、纵向延伸,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功能集成,让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努力做到申请人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