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读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人秀节目应注重“双效”统一
郭恩强

近年来,偶像真人秀节目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的重要节目形式。有人统计,中国内地各类型选秀节目在高峰时多达十余档。但是,良莠不齐的选秀节目盲目上马,扰乱了正常的电视节目格局,导致各电视播出平台盲目竞争加剧。加之,受到网络点击量评价标准的影响,暗箱操作、低俗恶炒、丑闻频发,严重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为了创造“看点”、吸引“眼球”以提升节目人气,各式真人秀节目都不遗余力地在节目中极尽煽情和媚俗。如主持人在节目中相互挖苦、调情,互曝隐私;评委、嘉宾打扮古怪、另类,点评“出格”而“惊爆”;出演明星为了博得“出位”机会,常常不惜在节目中大胆做出“越位”之举。这些煽情与媚俗之举,使电视节目走向低俗,超越了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和包容度,引来质疑和批评。同时,真人秀节目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也不容忽视。真人秀节目中随处可见的嵌入式广告、明星对穿戴奢侈品的不经意展示,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追星一族的消费观,也会助长整个社会的浮夸风气。

事实上,国内各大电视媒体之所以跟风创办真人秀节目,是看中了所谓的明星“人气”,在这个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人气意味着收视率,收视率又意味着经济效益,在这一系列链条中,经济效益的杠杆作用最终使各媒体资源向选秀节目流动和倾斜,造成了各电视台扎堆办秀场的“热闹”局面。此外,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设计,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取向。节目中设计的竞赛规则、不时会出现决定选手命运的戏剧性冲突,都增加了节目的剧情感和冲突性。明星人物一次次的“待定”“PK”“复活”,将比赛的残酷性充分放大,强化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给观众造成悬念,使他们始终能保持对节目的期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再有,真人秀节目的直播形式及剪辑编排方式,也顺应了社交媒体时代娱乐节目的交互式特征。

回望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可以从中看出,节目形式固然可以千变万化,但节目内核所包含的公众利益、顾及观众审美感受的品质,却是不可撼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从以歌舞类为主的单调文艺节目,到以综艺、游戏、益智博彩、真人秀等丰富的大综艺娱乐节目;从娱乐综艺节目的繁荣到偶像选秀节目的兴起和走俏,再到平民选秀节目掀起的收视风潮,这其中有综艺性娱乐节目引领的“全民娱乐”,有偶像选秀类节目造星的喧闹与大众狂欢的极端体验,有平民选秀的电视台收视率与主旋律价值观的和谐共生,也有由于节目的媚俗、庸俗、低俗而受到观众抵制和种种政策限制的低谷。

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起起伏伏的几个发展阶段看,印证了节目形式只有适应时代要求而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只有符合大众审美和道德底线,契合时代的精神要求,努力做到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收视率和主旋律的统一,才能既担负起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任,也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