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海养殖还需加把劲儿
□ 常 理

“什么,国内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来自青藏高原?”

最近发生的“国产三文鱼”事件,让不少人惊讶不已。随着人们对三文鱼的喜爱与日俱增,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国产三文鱼”事件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焦点。

关于此次事件,网上有多种说法,在此不做冗述。笔者认为,这次事件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渔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较为严重,高端养殖、高附加值鱼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说直接点,我国三文鱼养殖能力不足,而真正高品质的三文鱼数量有限、价钱高、需求大,因此才会出现众多商家和企业盯准三文鱼这块“肥肉”,和消费者玩起“偷换概念”的游戏。

从表面上看,“国产三文鱼”事件只是单纯关于三文鱼的事情,而实际上,能否深海养殖三文鱼,是一个国家海洋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文鱼(特指大西洋鲑)是一种冷水鱼类,适宜生活在16至18摄氏度的水中,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在养殖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死亡。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养殖三文鱼的办法是将其用大型养殖工船运送到深远海,再运用一系列科技手段,将其置于深海网箱中饲养。

这里就涉及深海养殖的概念,什么是深海养殖?深海养殖通常指在远离大陆、水深20米以下的海区,依托养殖工船或大型浮式养殖平台等装备,配套深海网箱设施、捕捞渔船、能源供给网络、物流补给船和陆基保障设施所构成的,集工业化绿色养殖、渔获物搭载与物资补给、水产品海上加工与物流、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渔业综合生产系统,是“养—捕—加”相结合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

这种新的养殖模式对海洋装备及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如挪威,其深海养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单一品种(三文鱼)世界产量最大、全球贸易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局面。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深海养殖起步较晚,2014年深水网箱产量仅约9万吨,占海水养殖比重约0.5%。同时,我国深海养殖设施简陋、装备水平落后,无法抵御较大风浪和较恶劣的海况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档次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单纯依靠进口难以满足。

因此,加快推进海水养殖从近岸港湾向深远海拓展,是提高我国养殖水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出口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如何提升我国深海养殖能力?

首先,要加强高端海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为海洋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值得欣慰的是,5月4日,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开创了我国温暖海域大规模养殖三文鱼的先河。

其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我国渔业由近海驶向远海的同时,大型的海洋装备、智能化的工程设备,需要大量的渔业知识和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兼备的人才,系统开展渔业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再次,要进行科学规划,在有条件进行深海养殖的区域进行布局。比如山东日照市往东130海里,有一处面积13万平方公里、体积5000亿立方米的黄海冷水团,水质优良,是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特别适合养殖冷水鱼类。利用好这一处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提高我国高端水产的供应能力,更好地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