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广西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的800亩粉蕉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蕉农们从树上砍下个头饱满的粉蕉,扁担两头沉甸甸地各挑一把,脚步敏捷地顺着梯子将粉蕉担上货车。不多时,一辆辆满载粉蕉的大货车就出发了……
“我家的3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坐等收租;去年发了‘股权证’,基地有了收益还给我们分红,真是太好了!”贫困户陈圣华手里拿着“大红包”似的股权证心满意足地说。
“粉蕉种植基地以多种方式助推南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南村第一书记罗政说,该基地通过“公司+村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使贫困户由农民变“股民”。贫困户加入南村成立的村民合作社,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股到基地的运营公司,公司为入股贫困户颁发“股权证”,该村142户贫困户530名贫困人口都得到了“股权证”。“2017年南村村民合作社获得分红26.8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元,贫困户分红21.45万元。”罗政说。
“‘股权证’制度可以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以资产、资金入股,推动入股贫困户由‘贫民’向‘股民’转变,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贫困户持续增收。”兴业县委书记陆金学说。
同时,南村还发动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贫困户出租土地给基地能获得1600元/亩的收入,选择以租金变股本的形式能增加贫困户持股份额获取分红。现在,基地有10亩地是贫困户入股的土地,每户可获得分红3000元到4000元。此外,基地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部分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月可获得劳务费800元到1500元。
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兴业县大力推行“抱团发展”模式,让多个贫困村的村民合作社联合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共建扶贫产业园或集中养殖小区,“多村联合体”抱团共建发展,从而发挥了产业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在山心镇,党委书记覃海顺就牵头把全镇9个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资金整合到一起抱团发展扶贫产业园,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养殖。“以前搞扶贫产业,发鸡苗、鸭苗给贫困户,单打独斗不成规模,有些人养了没多久就宰来吃了,扶贫效益发挥得不理想,现在将扶贫资金整合到一起发展扶贫产业,不仅可以将基地做大做强,还能通过入股的形式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贫困户空出手来又能去务工增加收入。”覃海顺说。
山心镇贫困户李家伟一家就是“股权证”制度的受益者。去年11月份,他家领到了1150元的第一笔股权分红,缓解了家中因病、因学致贫的压力,加上在外务工的收入,他家今年底就能脱贫摘帽。
据介绍,山心镇扶贫产业园由3个产业区构成,即生猪养殖区、水产养殖区、水果种植区。其中,生猪养殖区主要通过吸纳9个贫困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220万元以及1158户贫困户4806名贫困人口的扶贫产业资金765.01万元,60户贫困户的小额信贷300万元,再由鸿鑫公司出资915万元共同发展生态肉猪养殖。目前,第一期、第二期猪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并于2018年1月1日出售生猪4000多头,每头生猪获利200多元,实现了开门红。整个生猪养殖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出栏肉猪35000头,年收入可达1050万元。同时,产业园还吸收大量贫困户进园务工,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仅2017年就吸收贫困户300多人次,使他们人均增收3000元。
目前,兴业县已在全县210个行政村全面推开“股权证”制度,涉及18809户贫困户。全县92个贫困村共流转土地4000多亩,盘活资产230多万元;已下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5亿元,并已全部确定特色产业项目。据初步估计,该县92个贫困村通过入股村民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产业,至今年底,所有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均可达到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