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水河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经济繁荣的血脉,而陆稼书已成为人们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
泖水清风徐徐吹来,置身蓝天白云碧水之间,花开鸟叫稼穑忙,这一切,感觉行走在画卷似的,心情也格外妩媚亮丽起来!
在江南春天最好的时节,我和一些友人相约来到了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泖口古镇。泖口很小,街长只有100米。但它最出奇的地方是有一条宽宽长长的泖水河倚身其旁,这条宽广的泖水河是浙江北部通向上海黄浦江的必经要道。清末以前在河边设置的两层楼的巡盐署还保存至今,那时候有水上巡警专门稽查从乍浦运往内地的海盐。
在巡盐署旁边,有一座黑顶白墙的两层楼砖瓦结构的古宅,俗称“三鱼堂”,是当地乡人为纪念清代“天下第一清廉”陆稼书(陇其)而设立的纪念堂。泖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因为出现陆稼书而声名远扬。
平湖人称其为陆稼书,北方人称其为陆陇其。陆稼书出生于明末的1630年,卒于清初的1692年,在其63年人生岁月里,他大器晚成,40岁中进士,45岁始担任江南嘉定(现属上海)知县,53岁担任直隶灵寿(现属河北)知县,无论在富裕的嘉定,还是在相对贫穷的灵寿,陆稼书都心怀百姓、治政有方、清廉正大。60岁升迁至四川道监察御史,恪尽职守,不屑于官场做戏,一年后遭弹劾离任,回乡开书院教书育人,次年卒于家乡泖口。离开官场回乡时,只携带几箱书籍和妻子的织布机一台。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其青睐有加:康熙帝准备提他任江南学政,可惜身边大臣告诉康熙陇其已故,康熙帝嗟叹不已;雍正诏从祀孔子庙庭,复入贤良祠;乾隆予谥清献,追赠其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陆稼书成为清朝皇帝树给群臣们的偶像。
陆稼书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有方、育人宽大开明,集“清官、学儒、鲠臣”于一体,一生著述丰富,著有《三鱼堂文集》等书籍九册。
何谓“三鱼堂”?传说陆稼书先祖上也有人当过县令,一次先祖督运粮船,船漏水,先祖祷告,船即刻不漏,到目的地后查看,发现水草裹着三条鱼堵住了漏洞,从此,陆氏家族世代以“三鱼堂”为室名,陆稼书的文集也以此为名。
一代清臣陆稼书的名字,在家乡浙江省平湖市家喻户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日益繁荣,平湖市和其所辖的新埭镇投入力量,深入挖掘陆稼书“清官文化”,创立了“泖水文化节”。
当我在泖水河边陆稼书纪念堂参观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和欣喜的。一方面,纪念堂里展示的都是我小时候所熟悉的一切,包括木制的织布机和纺纱机。在40多年前的江南农村还是普遍使用的手工器具,当时江南人民生活贫困,所穿的部分衣服还需要自己纺织。那时的平湖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民住在砖瓦平房里,烧着土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农耕文化培养出了像陆稼书这样的清廉官员。另一方面,从1978年开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平湖市的经济已经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这里已经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服装之乡和箱包之乡,取而代之的是进口的电脑缝纫机,木制织布机和纺纱机早就进了博物馆。人们在公司或工厂打工,或是在市场开店销售,村村有公园,家家有漂亮的三层楼房,在蓝天白云碧水环绕间安居乐业。
在泖水河边,我看到河道上忙碌的铁制大船往返穿棱,看到陆稼书纪念堂那些熟悉又遥远的陈列品,灵感乍现,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和欣赏以陆稼书为代表的清官呢,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体恤、自律、本分的品质。体恤,就是官员将自己置身于百姓行列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自律,就是官员时时处处如履薄冰,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本分,就是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自己的岗位恪尽职守而又在岗位上不断学习超越。
从古至今,像陆稼书这样爱民的官员总是多数,而且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就与无数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分不开。
当我们离开清风徐徐的泖水河边,走出那回荡着历史清音的泖口古镇街道时,不禁几次回眸那久已闻名而终于亲临的泖水河,回想起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陆稼书这个人。泖水河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经济繁荣的血脉;而陆稼书已成为过去的一个名字,它是人们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
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同行的浙江诗人冯金斌先生即兴创作了三首诗歌,其中的一首,他写道:“埭上的新景,还是那些烟水煮乡音,与你的造访,摘了一缕清风,逐梦般的光顾,用风尘中的春声,安抚透彻的年代,也包括一刻的绽放,几乎把每一个身心或者灵魂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