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教育发展瓶颈仍待破解
郭静原

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

从历史进程来看,两类学校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加强,提升育人质量。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切实解决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再一次被推向台前。

据了解,目前还存在未出台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省份,针对盲目撤并和撤留两难问题,各地也没有统一的参考依据。什么样的学校该撤并?多大年龄、怎样背景的孩子可转为寄宿生?旧校撤并和新校重建过程中,如何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加快两类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洛阳市新安县目前正同时建设5所寄宿制小学,每所学校投入近3000万元,需要总投入约1.5亿元。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和青要山镇中心小学的部分宿舍楼、图书阅览室还在修建过程中,受地方财力限制和工程进度的耗时问题,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全面铺开仍需要时间。

同时,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总量超编,但教学岗位人员相对不足,教非所学、年龄老化、待遇偏低、难招更难留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振兴乡村教育,不只要让孩子有学可上,更要让孩子学有所得。作为农村义务教育脉络中的关键一环,两类学校建设更要落细做实,立足省情、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要加强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两类学校正常运行。

两类学校建设,还要做优做强。要加强两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配齐配强乡村教师,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运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两类学校并不是“落后”的校园形态,乡村教育之于城市并非全为劣势,而有其独特的优势。农村孩子不仅应该享有接受前沿教育的机会,同时,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与自治传统等都可以成为农村教育的丰富资源,这也是为乡村儿童和青少年树立乡村自信,借助乡土的滋养,深深扎下根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