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静安区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法律医院” 让社区工作更“健康”
本报记者 李治国
街道居民正在“法律医院”咨询。 (资料图片)

“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才能有效协调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社区群众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上海静安临汾路街道平安办主任王骏告诉记者,设立“法律医院”后,街道搭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有了法律作为保障,许多大大小小的邻里问题迎刃而解。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临汾路街道曲阳路某弄居民旅居国外多年,因阳台落水管破裂,雨水沿着屋顶流入室内导致积水并向下渗漏,长期影响楼下居民,楼下住户要求派出所、物业等部门排忧解难,但均被告知没有破门权限。

街道“法律医院”的法律顾问朱律师了解情况后指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某一特定利益遭受侵害,享有救济权的当事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可以依法采取自力救济措施,避免损失的扩大。

于是街道社区协调物业人员、派出所民警和居民代表到现场,在多方共同见证下,该居民家的房门被打开,当场制作视频和录下证言证词,并由物业人员出具漏水情况的鉴定证明,漏水点被迅速修复。原本的老大难问题在法律顾问的介入下半天即依法化解。

再比如,临汾路一小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停车难问题,“法律医院”的法律顾问李律师主持召开了专题听证会,依法形成了将部分公共用地改造成停车场地的听证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停车场地的使用规则,使长期困扰居民的难题妥善化解,获得居民称赞。

许多街道干部和居委会干部感叹,自从有了法律参谋,我们做工作更有底气了。

记者了解到,临汾路街道在2014年率先在上海创立了由上海司法局、律师协会、街道和律师“四方合作”的社区治理法治化模式。此后,街道出台《临汾路街道关于推进社区法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搭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首先在街道层面创设“法律医院”。以街道辖区为单位创设“法律医院”,规定每周一至周五全日制(法定节假日除外)提供“法律专家坐堂”的门诊式法律咨询和“临汾法治120”法律咨询等服务;法定节假日可通过社区的“法律服务室”预约。“法律专家坐堂”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由专门的执业律师“坐堂”服务。“坐堂”服务的相关信息,提前一周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号公示。

其次在街区层面创设“法律诊所”。根据社区治理实际需要,将街道辖区划分成四个街区,每个街区创设一个“法律诊所”,由一名党员律师担任负责人,负责与各街区沟通信息、协调工作,安排下一周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服务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在居委会层面创设“法律服务室”。街道共辖20个社区(居委会)。在每个社区创设一个“法律服务室”、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每周由街道司法所安排现场办公半天,并在一周前向社区居民公告服务时间和律师简介。一名法律顾问服务半径一般超过三个小区,主要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制宣传等服务项目。

在这3层构架下,街道将律师的专业优势融入街道所属部门和公安、城管、工商、税务、安全、市容等对应部门,并让党员干部带头,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应用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全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三级服务网络的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服务2200余次、工作时间6600余小时、开展法律咨询服务1800余次、调解社区矛盾300余起、为居民提供法律指导290余次、参与居民区“三会”工作28次、开展法律宣传讲座170次、其他工作服务164次。

王骏表示,引入“法律医院”之后,法律工作者更加自觉发挥专业特长,为社区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化解社区信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