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西海岸正在加速形成一条千亿元级产业链——
面向大海铸造“大国重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张 涛
首次由我国自主集成的世界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船从青岛启运巴西。 (资料图片)

青岛西海岸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从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

短短几个月,全球最大新型矿砂船40万吨级的“天津号”,国内起重量最大达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达110米的“大桥海鸥”起重船从海西湾驶出;被誉为石油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庞大而复杂的人造装备之一、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启运巴西;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液化天然气核心装备——俄罗斯亚马尔LNG建造项目的三个核心工艺模块运往北极;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海洋渔场1号”和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交付使用……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伴随着一大批“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全球,海洋工程产业已经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精准转向开辟新天地

海西湾拥有武船集团北船重工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海西重机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造船企业,是全国闻名的船舶产业基地。在船运市场低迷、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双重挤压下,造船企业举步维艰。海西湾船舶企业在逆势中坚决向海工产业转型,由此转出了一片新天地。

北船重工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几年前,北船重工还面临着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中低端船型产能过剩,高端船型供给不足,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量十分有限等困境。北船重工副总经理谷克超说:“面对困局,造船企业必须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产品向高附加值特种船舶转型。”谷克超说,新产品必须具备绿色、高端、智能化的特点。以今年3月份交付的首条40万吨矿砂船为例,该船相比第一代矿砂船,运输成本降低30%,油耗降低18.8%,最大装货速度是上代船型的2倍,仅用16.7小时就能完成40万吨矿砂装载。

另外,这艘首制船在机舱和最后一个货舱之间创新性地预留可以满足25500海里续航力的液化天然气燃料罐空间,是一款世界领先的最新型船舶产品。凭借这艘“巨无霸”的创新,北船重工获得了8艘40万吨矿砂船和6艘32.5万吨矿砂船订单。

记者采访时,恰巧碰到了前来签署定制豪华邮轮协议的精英邮轮董事长张鹏。据介绍,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研究,决定与北船重工签署“本土豪华邮轮、极地探险邮轮项目合作协议”。这也标志着北船重工正式进军豪华邮轮产业。“邮轮产业是我们实施精准转向,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产业能级、产业布局迈向新台阶的新战略选择。”谈起为何选择进军豪华邮轮产业,北船重工总经理韩兵说。

除了传统造船产业成功转型外,北船重工以“海洋渔场1号”和“深蓝1号”为突破口,成功迈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在海工装备方面还将大有作为。”韩兵说,随着各国渔业养殖模式升级换代,这样的设备市场潜力巨大。据估算,北欧及北美海域共需500台套,市场份额约300亿美元。从国内市场看,仅考虑南海海洋资源情况,可形成约3600亿元渔业装备市场。

精湛技术迸发领跑能力

“造船就是将巨大钢材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切割、成型、焊接在一起的过程。因此焊接质量至关重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危及航行安全和船舶寿命。”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隋俊昌说,为了确保焊接质量的高水平,整个海西湾基地都在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大规模采用自动化焊接技术,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幅提升焊接的效率与可靠性。

记者走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从生产国内首台5RT—flex58T—B电控共轨柴油机,到世界首台6RT—flex50B智能型柴油机顺利通过台架试验,国内首台最新一代“绿色”超长冲程Dot3版本智能型柴油机6S40ME—B9.3的完美诞生……中国船柴完成了多款国内乃至世界首制机型的研制,从一路跟跑变并跑,再到如今逐渐迸发领跑能力,中国船柴的发展轨迹令人瞩目。

在中国船柴车间内,4台德国科堡龙门铣最引人注意,这些价值近亿元的龙门铣最大可加工长28米、宽7米、高8米的工件。除了龙门铣和数控立式车床,车间内的机械加工设备、数控等离子切割、吊装设备和试验台,共同构成了中国船柴生产能力的核心竞争优势。

如今,中国船柴可以制造300mm至950mm缸径的全系列低速柴油机。除了散装船、集装箱船,公司制造的柴油机还能应用到油轮、化学品船、多用途船和滚装船等商船类型。“很多类型的柴油发动机在欧洲都生产不了,只能来我们这里制造。”中国船柴总工程师刘贤乐告诉记者。

谈起海西湾内的柴油机制造,隋俊昌颇感自豪。他告诉记者,前几天,青岛海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国内首支全国产化MAN 5G60ME—C9.5曲轴。

据介绍,船用曲轴作为船用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被誉为船用柴油机的“心脏”,对船舶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量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制造技术难度高,业内常用“是否具备大型曲轴制造能力”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造船工业水平。

过去国内生产此型曲轴,锻件均依赖国外进口,严重束缚了行业的发展。此次自主研制的5G60ME曲轴,实现了从毛坯原材料锻造成型到成品总成,全过程实现了国产化,让中国船用柴油机有了更强劲的“中国心”。

精准服务推动深度融合

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海西湾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如何提升区域内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新区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日前交付的FPSO P67项目为例,该船船体由武船集团北船重工公司制造,核心油气处理模块则由相邻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整个项目都是在海西湾内完成。”隋俊昌表示,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链日趋完善,通过提供精准服务让域内企业深度融合,为此新区成立了船舶海工产业联盟。

船舶海工产业联盟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共治模式,从龙头企业的“点”和联盟共性问题的“面”上重点突破。

针对海西湾内企业对配套加工企业的需求问题,产业联盟收集企业对具体配套加工企业的需求类型,并前往区域内其他相关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拉升船舶海工产业本地配套率。“目前,我们已力促青岛理工大学与中石油海洋工程等3家企业达成激光清洗技术合作意向;促进青岛中加特变频电机和海西重机就变频机应用达成合作意向。”船舶海工产业联盟常务副会长韩廷义介绍。

目前,新区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从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

海西湾,一条工业千亿元级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国之重器”从这里驶向广袤的海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