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北面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有一片花棒、梭梭、榆树、沙枣树等耐旱植物组成的绿色海洋,这片8000多亩的绿地阻断了沙漠前进的“脚步”,守住了被风沙侵蚀的农田和家园。这片绿地的造就者,是红水村村民王天昌和王银吉父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银吉一家搬迁到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第九组,由于这里背靠腾格里沙漠,沙线长达70公里,且年年向前移动,风沙危害严重。连年肆虐的风沙常常让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化为乌有,这让王银吉十分痛心。
1999年春天,31岁的王银吉决定“挑战”沙漠,通过在沙漠植树,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和村庄。
“我向家人提出治沙想法时,只有父亲全力支持,母亲和媳妇都不同意。”王银吉说,尽管母亲和妻子不赞同他治沙的想法,但拗不过他,最终还是加入了治沙队伍。从此,王银吉一家4口开始向家门口的沙漠进军。
想要在沙漠里植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军沙漠的第一年,王银吉就遇到了难题。
“第一年在沙漠里种的树被风吹过后,全部连根拔起,活下来的仅有几棵。有时好不容易把树苗栽上,但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又都把苗子晒死了。”王银吉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于是请教专家,得到了“先固沙、再种树,不同品种的树苗要栽植到沙丘的不同部位”等指导。
有了专家指点,加上王银吉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树苗的成活率逐渐提高。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沙漠里路不好走,运水成了大问题。思来想去,王银吉决定买两峰骆驼,驮水进沙漠。
“从我们家到沙漠,超过3公里,骆驼驮水一个来回要3个小时。驮来水后,我们用勺子给树苗浇水,这样不会浪费。之后,我们又在沙窝里挖了一口储水窖,铺上地膜,夏季积蓄雨水,冬季把骆驼驮来的水储存在水窖里。”王银吉说。
解决了缺水问题,王银吉又开始研究沙漠植树的工具。根据几年间在沙漠植树的经验,王银吉发明了“沙木枪”。这种工具能消除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还具有打穴深、速度快、省力气的优势,同时,王银吉还根据使用人身高的不同,分别制作了1.8米和2米长的两款“沙木枪”。
为方便治沙,王银吉和父亲王天昌干脆在沙漠里挖了一个“地窝子”住在里面。“我们每天从家里走到沙漠太耗时耗力,搬到沙漠居住以后,可以把时间全都用来种树治沙,效率提高了很多。”王银吉如是说。
眼看着树苗一年一年长大,越来越绿,王银吉的妻子和母亲也有了信心,坚定地跟着王银吉一起种树。一家4口人日复一日地在沙漠里挖沙沟、铺麦草、筑沙障、栽树苗、浇水、补苗……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春季刚开学,王银吉14岁的小儿子对爷爷王天昌说他的腿脚有些不舒服,但当时全家人忙着植树,都没在意。一个月后,孩子的病情加重了,带他到医院检查,诊断是脑干胶质瘤,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
“小儿子的病已经没办法治了。当时全家的钱加起来就3万多元,最后决定还是把这些钱投到买苗治沙上。”说到这里,王银吉的声音有些哽咽。王银吉的小儿子没能撑过那年的端午节,就离开了他们,这成为王银吉全家人心头永远的痛。至今,王银吉仍然记得小儿子躺在床上,对他说:“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小儿子弥留之际的这句话给了王银吉莫大的精神动力。“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儿子的遗愿,不管多穷多苦,我一定要把这片沙漠治绿。”每当想小儿子的时候,王银吉都会站在这片沙漠里,看着一棵棵树慢慢长大,就像是看到了小儿子站在自己的面前。
如今,50岁的王银吉,带领全家人在这片沙漠中已“战斗”了20个年头,义务压沙植树8300多亩,栽植苗木近700万株,累计投入近100万元。自2002年至今,王银吉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