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一个“文化暑假”
□ 牛 瑾

青少年在拥抱“文化”的过程中认知世界,激发精神力量,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国家来说,也是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面对即将到来的暑假,除了待在家里,或是报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补习班,青少年们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度过方式呢?答案当然是“有”。比如,拥抱“文化”。

视拥抱“文化”为更好的度假方式,原因在于暑假是高强度学习之间的放松期,也是攀登更高峰之前的缓冲期。沉浸在暑假中的青少年们应该是愉快的,体验“文化”、形成最好的“回味”又是件愉快的事情,两者一拍即合。至于如何体验,你可以“泡”在图书馆或实体书店,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也可以“逛”在博物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关于生活和美的“发现之旅”。总之,不管你几岁,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你喜欢的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文化滋养,文化滋养需要渠道,利用暑假的良好契机开展文化活动就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全程参与、亲身体验、个性表达,遵循这样的轨迹,青少年们在拥抱“文化”的过程中认知世界,激发精神力量,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传承民族涵养与文化气韵,于国家来说,也是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们总觉得,当下有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是不容易接受的。其实,汇聚中华民族数千年精髓的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只是缺乏了恰当的时机和得宜的方式,才没有形成预期的好效果,也让青少年们的“文化暑假”似乎成了道很难破解的题目。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创新方式的重要性,也动足了脑筋付诸行动。从图书馆的争当小小图书管理员、少儿阅读实践,到实体书店的经典诵读、绘本故事会、绘画摄影比赛,再到博物馆的科普讲座、手工体验、主题夏令营,这些场所纷纷开启的“暑期模式”,都在靠实力“圈粉”,打造着自己的品牌。

如今,利用新媒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将活动与服务延伸到每个人的“手中”,是科技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给人以深刻启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也不妨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通过搭建统一服务和管理平台,畅通“最后一公里”,有效地把各类展览等送到有需要的青少年身边,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跟“文化”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然,如何让青少年过个“文化暑假”,不仅仅是这些公共文化机构要想的事情,也是家庭的责任、社区的责任。好在,很多家长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盯着各类暑期辅导班不放,而是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有文化收获;好在,社区也通过开展活动积累经验,修复着早期存在的活动缺乏持续力等问题,不断走向专业化的管理和完善化的制度设计,为青少年拥抱“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所以,暑假该有“文化范儿”,也可以“文化”得很愉快。作为青少年的你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在紧张的期末考试之后,来赴这场“文化”之约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