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全面、从严惩治“老赖”,既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构建诚信守法的常态化机制,既离不开诚信信息的采集、公开和查询,也离不开诚信的约束、激励和引导
最近,资本市场两则新闻引发关注。一是中国证监会公示首批31名资本市场“老赖”名单,将按规定限制其乘坐火车高级别席位和民用航空器1年时间。这是继“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失信“黑名单”制度之后,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又一举措。二是修订后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证监会制定的首部资本市场诚信规章。这两项举措均剑指“老赖”,对资本市场违法失信者敲响了警钟。
“欠债还钱”“言而有信”,是妇孺皆知的道理。与一般的违法失信“老赖”不同,资本市场的“老赖”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和危害性。有的上市公司一边假装清理旧的欠款,一边依靠发行债券等手段制造新的欠账;有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长期占用资金、违规担保,却用巧妙的“财务戏法”粉饰业绩;有的中介机构长期不缴纳证券期货行政罚款,用复杂的财会术语欺骗监管部门,妄图通过“躲、赖、拖”等方式不了了之;还有的金融机构出尔反尔、谎话连篇,在履行分红、资产重组、业绩披露、减持承诺等方面视法律法规为儿戏,屡次欺骗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这些“老赖”行为,不仅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股价波动加剧,而且给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带来了极大风险。
依法、全面、从严惩治“老赖”,既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从维护营商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抓多少“老赖”,惩罚多少失信机构,出台多少法律法规都不为过。但是,仅靠这些还不够。构建资本市场诚信守法常态化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抓人、罚款、发文件或者短期惩戒就能一劳永逸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信用环境。
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努力扩充诚信信息覆盖的主体范围和信息内容,实现资本市场诚信监管“全覆盖”,建立重大违法失信信息公示的“黑名单”制度、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制度,在处罚“老赖”的同时,给守信者更多激励。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间的诚信状况查询制度,完善市场准入环节的诚信承诺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对上市公司来说,要强化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自我诚信约束,主动、诚信披露信息,自觉地呵护自身良好信用。
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则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把关人”的角色,真正承担起勤勉尽职、诚实守信的社会义务,绝不能成为“老赖”的帮凶。
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在做好自身诚实守信交易的同时,更要发挥好场内外监督的作用,督促其他市场主体共同推进诚信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
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更是信用市场,构建诚信守法的常态化机制,既离不开诚信信息的采集、公开和查询,也离不开诚信的约束、激励和引导,更离不开诚信的监督和管理,需要各类市场主体一点一滴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