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备受关注的降低国企资产负债率,再次被摆到突出位置。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国有企业降杠杆、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降低国企杠杆率如何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怎么约束?本报约请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详细解读。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64万亿元,负债总额106.6万亿元。经计算可得出国企负债率接近65%。这一数据尽管比2017年6月末65.6%的数字有所降低,但与国内企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高。
高杠杆控制不好,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去杠杆的重点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国企部门。因此,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约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然要求。
国企杠杆率较高,主要是产能过剩的行业杠杆率较高。换句话说,目前国企杠杆率较高的核心问题在于“坏杠杆”太多。国有企业为了发展,往往会通过贷款方式向银行借债,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撑起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了“杠杆效应”,也就是说高杠杆体现在高负债率上。
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不仅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更会造成金融资源被大量低效、缺乏活力的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占据,导致产能结构失衡。高效率民企及高新技术产业信贷则被挤压。这已经从产能过剩行业得到佐证。据统计,目前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是化工、煤炭和钢铁,这三个行业恰恰是产能过剩最严重、最需要改革的。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庞大且昂贵,企业类型多属于资本密集型,都具有高杠杆运行的性质。这些企业的负债率越高,意味着负债规模越大,经营风险也越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应成为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主要领域。
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需要狠抓结构性去杠杆这个关键,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着力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结构跟上需求变化,解决产能过剩和不足并存等状况,纠正各种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水平。真正解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问题,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容置疑的正确抉择。
(下篇请看《找准国企高负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