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生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开河引黄灌区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山东滨州戴上“翡翠项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小开河沿线绿树成荫。 鲍建平摄
沉沙池内,大量鸟类栖息繁衍。 王景元摄

2017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20年时间,滨州用实际行动演绎“塞罕坝”精神,用持之以恒的工作为灌区生态做“加法”,如今,小开河的滋润让沿线从曾经的碱蓬满地变成鸟类乐园,小开河引黄灌区化身为浓缩黄河文化与黄三角风情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要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小开河湿地公园验收现场,记者问山东省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溉管理局局长王景元。王景元的回答颇为实在:“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生态环境。”

水泽万物

带来生态、生活双改善

在小开河灌区数量繁多的资料中,有两张照片让人过目难忘。这两张照片都拍摄于滨州市无棣县于岔河村,主人公是同一位老太太,名叫张瑞武。不同的是,一张拍摄于1997年,一张拍摄于2009年。前者,张瑞武正半跪在干涸龟裂的池塘边,从坑中将涩咸的地下水舀出来,准备回家吃用;后者,在家中庭院,张瑞武眉开眼笑地看着水从自来水管内汩汩而出。两张照片,承载着当地人关于水的苦涩与甘甜。

为解决当地饮用和灌溉用水问题,1998年11月28日,小开河引黄灌区正式通水,河水贯穿黄三角腹地,全长94.2千米。那年冬天,当地人铭记的不是天寒地坼的天气,而是络绎不绝的“拉水”盛会。灌区中游存蓄的黄河水经沉淀后化作一汪清池,十里八乡的村民带着盛水工具纷纷赶来,凿开冰面取水。

一位村民把水桶装满,剩下半舀舍不得泼在地上,又倒回到池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走路都很困难,听说小开河通水了,非要让孙子用小推车推着他来亲眼看一看黄河水是什么样……

从那时起,小开河就成了这片土地的“母亲河”。灌区沿线兴建了5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形成以西海水库、北海水库、芦河子水库为主的饮水供水网络,解决了近50万人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镇、村建起一座座小型水库,农业灌溉让广阔的盐碱地变为良田。

水为当地群众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城乡差距的缩小,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当地自然生态从盐碱地渐渐变成鸟类的乐园。水库、河道、沉沙池常年蓄水,引来野鸭、野鸡、白鹭、天鹅等鸟类栖息繁衍,碧水荡漾,鱼翔浅底,河道内芦苇、菖蒲长得密密麻麻,沿岸铺满野生大豆藤蔓,绘就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

顺应自然

展现多样性梯度变化

在小开河灌区沉沙池内,大片野生柳树恣意生长,已成一景。

2001年,小开河引黄灌区组织人员对沉沙池进行宽度测量,一米半高的小树正好挡在测量路线上,视线不通透。但工作人员想的不是把柳树清除掉,而是每次测量下去一个人把树拨开。近20年时间,灌区工作人员见证了小柳苗“碧玉妆成一树高”的过程。

2007年,灌区在沉沙池东侧建了一座观赏亭——开荣亭。设计人员提出在观赏亭周边移栽城市植被,灌区经过考虑后,拒绝了这个提议。此后,除亭子底下移栽了几株当地垂柳,再没进行过人为改造。长茅草、红荆条,野生大豆“贵妃靠”等野生植物恣意生长,长亭漫道、荒野蔓草,开荣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顺应自然,自然也回馈着这片土地,小开河引黄灌区如今已成为涵养辐射周边生态环境的支撑点。著名鸟类专家赛道建在滨州西海水库发现了省内罕见的长尾鸭;小开河引黄灌区管理局委托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涵盖植物、鸟类、鱼类、昆虫、微生物、浮游生物等各个领域。“调查在黄河流域是独一无二的,其所展现的小开河全流域多样性梯度变化是独一无二的。”山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樊守金如此评价此次调查和小开河引黄灌区。

20年间,碱蓬等盐生植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生物链概念中,水改变了土壤,植物相应发生变化,依附于植物的昆虫随之发生变化,鸟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结论是:小开河灌区处于生态脆弱地区,生物多样性种类贫乏,但20年间出现了生物物种的变化且是有益的。同样,水生植物对水质影响的直观表象是“黄水在沉沙池处变清水”,物种多样性的提升增强了灌区湿地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灌区抵御环境因子干扰的能力。

堵疏结合

良好生态带来经济效益

随着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环境的好转,偷伐卖树、下网捕鸟、砍树放羊、砖窑取土的事情开始发生。工作人员就曾见到过枯水期沉沙池变成几百只羊的“草场”,也见过放羊人砍断小树给羊喂树叶。

当保护生态的长远利益和经济价值的短期效果出现矛盾时,灌区果断选择了“生态优先”。

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罐区让当地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对于人为破坏活动,要求滨州林业部门设立了警务室。2013年,将沉沙池沿岸一周全部疏通为深沟,开荣亭周圈改造为观赏荷池,保持常年存水,将人为活动降到最低。同时小开河引黄灌区沿线千余亩土地被承包到户,改造成藕池,良好的生态给农户带来经济效益,使他们对灌区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上心。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为破坏活动逐渐减少,鸟类爱好者的摄影活动日渐增多。曾有鸟类协会联系小开河引黄灌区,提出建设观鸟台,搭设一个廊道专门用于水鸟拍摄。但是,像天鹅这样的鸟类,警戒距离是200米,太多人类活动容易惊扰鸟类。根据鸟类习性,考虑类似状况,灌区管理局最终也没有同意。沉沙池下游有一处鸟类聚居集中孵卵的区域,灌区还特地改变水流航道,让位于鸟。

用链条式工作不断为生态环境做“加法”,这是灌区一直秉持的理念。小开河引黄灌区开创了引黄系统长距离输沙的先例。“引黄必治沙”,20年来,小开河引黄灌区持续实施4期水土保持项目,将沙地网格化,网格“线”上栽植柳树、刺槐、白蜡等各类乔木、灌木,网格中间种上花生等耐沙性强的作物,坡下则是一片片水稻田。上游干渠沿线千亩土地一片莲花藕池,通过水土保持、耕地利用与景观建设的结合,打造出沉沙池生态湿地景观。2017年,小开河灌区通过流转土地又将沉沙池西侧道路外移200多米,道路也随之外移,给湿地腾出更大的空间。

据介绍,下一步,小开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将成为黄三角地区的科普教育基地。沿线走来,人们可以看到水是如何由黄变清的,生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等。“让人们看到,我们是如何在黄三角腹地打造出这条‘翡翠项链’的。让每一位观光者都能认识到,水资源得之不易,一草一木都必须珍惜。”王景元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