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产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三大困境制约
“互联网+”挖掘手工艺“富矿”
本报记者 马洪超

近日,在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上,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表示,中国手工艺是一个尚待挖掘的文化产业富矿,但也面临着一些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难题,“互联网+手工艺”是应对这些难题的很好思路。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手工艺发展存在三大困境:门类冷热不均,比如紫砂壶仍然是抢手货,但皮影就很难打开市场;各地手艺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手工艺不一定就会兴盛;不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有差别。

传统手工艺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赵普认为,除了加强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外,“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要通过增加交易量,让手工艺器物在当代发挥出价值,才能让匠人们更好地坚持下去。同时,要尊重并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引导手工艺品的各方面创新,特别是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手工艺品APP“东家”创始人兼CEO俞海华介绍,自2015年5月份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接触了数万余名匠人,其中有6000多位匠人入驻“东家”;2017年该平台帮助匠人销售了100万件作品,每天有近200万用户上线了解传统手工艺。他举例说,潮州手拉壶在“东家”APP的销售额已经占到整个行业销售额的20%,大大提升了潮州手拉壶工艺的社会知名度。今年,“东家”APP将推出“匠星计划”,计划打造1000名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匠人、1000名粉丝超过万名的明星匠人、集合1万个博物馆典藏的IP与匠人合作,并将与今日头条、抖音、新浪微博、悟空问答等网络平台加强合作,帮助匠人推广手工艺。

调查显示,如今“80后”“90后”手工艺从业者占比已达六成,青年群体越来越表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职业认同。著名文化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表示,新一代的年轻工匠熟悉互联网,这对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手工艺、扩展工艺品销售市场都是发展利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仅仅靠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是不够的,很多人还期待个性化的生产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正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钱文忠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