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动扩大进口助推经济再平衡
□ 赵 萍

主动扩大进口,既可直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也能有效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既有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也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未来,要多策并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动扩大进口,不仅是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产业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再平衡的必然要求。

扩大进口可直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从消费对象和结构上看,消费升级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质量的改善。我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每一次消费升级都与进口直接相关。进口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逐渐增强消费升级的愿望。其中,1978年至1991年第一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表现为食品消费比重下降、轻工产品消费比重上升,耐用消费品消费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向80年代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升级,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口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间接带动消费升级。1992年至2001年第二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从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很多进口商品开始走入百姓生活,录像机、大尺寸彩电、冷暖空调以及“286”“386”电脑等成为一些富裕家庭的消费对象。2002年至2011年第三次消费升级,房子、车子成为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口车的消费,对国内汽车消费形成了启蒙。随着进口国别逐步多元化,进口汽车品类、品牌日益增加,我国汽车消费持续高增长。2012年以来,我国开始新的消费升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商品消费内部结构的变化上,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商品需求不断增加,对知名品牌消费逐步回归理性;二是在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结构的变化上,服务消费增长速度及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积极扩大进口,特色优质的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创新性产品等方面的商品需求,以及教育、文化、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在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扩大进口能有效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眼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商品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更加突出。但是,国内一些消费品行业产能过剩,消费品牌不断老化,仍旧停留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层面。由于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消费升级的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境外消费持续高增长。不论是出境旅游的人数还是境外消费的总额,中国大陆均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为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出境旅游的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达到1.35亿人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境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扩大进口促进境外消费显著回流。实施积极扩大进口政策以后,我国进口商品与国外同品牌商品之间的价差不断缩小,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的发展,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心仪的商品,中国人海外消费显著回流,境外购物已经不再是境外旅游的首选。调查显示,2016年对购物表示出浓厚兴趣的中国游客占比仍然高达68%,在实施积极扩大进口政策的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回落到33%。

进口的市场培育效应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进口形成消费示范,培育消费市场,有利于促进产业成长。扩大国内没有的特色优质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仅能够直接满足一些消费者的即期消费需求,还将对其他消费者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形成消费愿望,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市场基础。以电视机消费与生产为例,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彩电行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差距较大,难以满足急剧扩张的消费需求,进口家用电器成为满足即期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随着进口电视机和相关零部件的增加,我国电视机市场需求快速成长,大大促进了电视机行业的崛起,国产电视机数量大幅增加,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并涌现出了长虹、熊猫等一大批国产品牌。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随着进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我国电视机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持续上升,彩色电视机从无到有,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消费升级的前提是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存在现实的需求。但是,新产品上市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试验和生产,而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使消费者接受这种新的产品。即便如此,也有很多的新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检验。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可以通过进口,培育消费认知、消费理念、消费示范和消费习惯,创造出国内对新型消费品的需求,为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此外,进口的“技术外溢”对消费品工业零部件的外部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将为进口国的企业竞争力提升创造“后发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从进口与工业化的关系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将进口、工业化相结合,通过进口培育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供给,则可以超越静态比较利益的限制,通过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后发国家,对新型消费品的需求往往已积累了一定时间,一旦国内产业供给能力增强,累积的消费需求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绝大部分可以留在国内。

消费品和服务进口仍有较大空间

当前,我国消费品和服务进口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我国消费品进口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15年,我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较低,比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的占比均低30个至40个百分点,其中仍有不少空间可拓展。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进口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但是服务供给能力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一是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因为开放程度不够,市场进入不充分,导致供不应求,行业竞争力不强;二是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行业,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发育不足,导致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对于前者,应通过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降低市场准入,可考虑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养老、医疗、教育、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来华投资,增加国内有效供给。对于后者,应以开放促发展,倒逼国内服务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提升服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消费需求规模增长、结构升级,对扩大进口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扩大进口,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要多策并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再平衡。

(作者系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