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城市更好走出去
□ 王海波

截至2018年5月,我国有484个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与五大洲136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建立了2546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国际友好城市作为不同国家间的两个城市在社会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结成的伙伴关系,是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与推进我国城市对外合作的重要桥梁。

城市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枢纽所在,“城市外交”有利于城市活力的提升。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在贸易、投资、旅游、政治、科技、环保、体育、文化艺术、城市建设、教育与人才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相关城市的经贸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比如,2015年举行的河南国际友好城市经贸合作洽谈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团组与河南地方政府及企业签约达160多亿元,2016年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的约700名代表与会。可见,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对城市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文交往(如入境旅游)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虽然我国的“城市外交”发展迅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友好城市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从国内来看,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对象来看,与非洲、拉美、南亚、东南欧国家的友城关系发展缓慢,急需加强政策研究和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工作。其中,与非洲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数仅占全部友好城市的5.6%,与非洲的人口规模和国家数不成正比。

在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趋势推动下,未来国际友好城市间的交往必然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对提升城市活力有重要作用。对我国未来城市友好交往关系建设而言,最关键的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建设和历史文化建设两个发展维度,从而通过“城市外交”提升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活力。同时,国家应鼓励发展较为滞后的城市走出去,与国外的城市进行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城市对外交流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