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成都:“减证便民”实效多
本报记者 刘 畅

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社区,社区副主任陈艳打开电脑中一个名为“证明”的文件夹告诉记者,按照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与社区相关的必要证明事项仅有15项。“这15个证明事项有很清晰的模板,如何填写、涉及哪些部门,一目了然。根据我的经验,经常涉及的证明实际上就两三项。”陈艳说。

2017年以来,成都市按照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放管服”改革和“减证便民”专项行动部署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了村(社区)证明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清理、精简基层组织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其他相关职责及涉及公民办事的各种证照及有关证明,共梳理出313项证明事项,依法取消298项不合法、不合理及为规避部门责任而要求群众提供的证明材料,最终保留15个事项,占比不到5%。

《清单》实施一年来,基层负担切实减轻,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殊院社区居民秦朝清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的儿子要将户口从青羊区迁至武侯区,仅需在网上提交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就能到派出所办理落户,“我们原以为要在公安局、社区来回跑,没想到轻轻松松就办好了”。

“我是证明的具体经办人,我得对我开具的证明负责。这就免不了要去群众家里走访,往往是在别人上班以前、下班以后家里才有人,甚至周末走访也是常事。”陈艳说,如今证明少了,社区的工作大大减少。

大幅取消各类证明的同时,成都市统筹推进配套改革,疏堵结合,既坚决砍掉各类“奇葩证明”,又要保证群众办事顺利。

据成都市政府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大幅取消村(社区)证明事项、公布保留清单是“堵”,意在以清单形式依法明确村(社区)的证明责任,也是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堵住各级各部门擅自扩张解释上位法、随意制定红头文件免除自身责任的口子。但是,向“奇葩证明”开刀,光“堵”不行,还要“疏”。对未纳入保留清单,但有关部门认为取消后存在较大监管责任的村(社区)证明事项,如:资助或帮扶困难群体、部分亲属关系或身份证明等,有关部门可以以个人声明或承诺的方式替代村(社区)证明材料。在细化条件要求、明确告知法律责任的基础上,以个人申请并通过网上或现场公示、加大失信行为惩治力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清单》公布实施后,成都推行动态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对国家、省级政策法规修订后取消的相关村(社区)证明,主动衔接,及时修改保留清单,减掉相应证明。同时,随着电子证照库的建立完善,可通过数据信息共享方式查询的,也将及时从保留清单中予以取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