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黄 茜
申友强(右)和徒弟李明虎一起外出抢修。 艾启军摄

在贵州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申友强服务队”,48岁的全国劳模申友强和30岁的南网公司劳模李明虎,两代劳模薪火相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这个团队的“传家宝”。

2018年4月17日晚21点45分,申友强的手机又响了。“具体什么位置……好,我马上到。”挂上电话,申友强拿起家里常备的安全帽就往外跑。

电话是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值班中心打来的,说遵义茅草铺附近的一个废弃轮胎场失火,要他们配合消防救灾。15分钟后,申友强赶到现场协助救灾。同时接到电话的李明虎迅速赶回城区分局,通过平台操作,对失火现场周边作了临时断电处理。

这是申友强和李明虎师徒二人携手处理突发状况的缩影之一。

2010年,大学毕业的李明虎进入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工作。原本可以选择轻松一点的工作岗位,可他却挑了块“硬骨头”——电力抢修,师从申友强。

由于城区电网布设较为落后,故障率高,辖区内有23万用户,全年的抢修次数超过13000次。“我们三人一组,平均每天要处理80多起故障。”申友强告诉记者。

在抢修现场,申友强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李明虎和另一名组员:“地线接好”“注意”“慢点,一步一步来”。“师傅说这些话,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李明虎说。正因为对安全的点滴强调,申友强带领的遵义城区抢修队始终保持着重大安全事故“零记录”。

在抢修任务中,申友强发现李明虎的“与众不同”。在抢修现场李明虎认真听、仔细看、记笔记,“回到局里,就他问题最多”。

一般抢修工作必须在断电状态下进行,但同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支线又是串联状态,如果其中一条支线发生故障,抢修就必须将未发生故障的所有支线全部停电。这样一来,受到停电影响的范围很广,停电时间也会因为操作的需要被延长。

为改变这一情况,李明虎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出“10千伏电缆分接箱接地装置”,只要将这个工具安装在电缆箱的分支点上,抢修时将它打开,就能实现部分支线断电,大大缩小了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201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如果说,申友强是劳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代表,那李明虎就是劳模“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实践。

如今,遵义供电局城区分局“申友强服务队”的85名队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履责,劳模精神生生不息地在团队中传承。目前,他们已经取得6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