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华灯初上的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客车整备库里,一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正在一辆辆客车下不停地钻进钻出,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小小的检车锤轻敲轮轴、螺栓、弹簧等重要部件,一阵阵铿锵有力又不乏节奏的敲击声显得格外响亮。
他叫黄望明,是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质检员。这一串串别人耳中刺耳乏味的噪音在他听来,却是隐藏奥秘的美妙音符,任何“不合拍”的声音都能成为黄望明发现安全隐患的重大线索。从事客车车辆检修工作29年,他在敲击声中先后发现3000多起安全隐患,排除危及行车安全的大故障200余件,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检车状元”“客车神探”“技能大师”。
“笨功夫”磨出“硬本领”
1989年,年仅19岁的黄望明技校毕业,从家乡湖北孝感到武昌客车车辆段从事检修工作。临出门时,父亲叮嘱他,“望明,有一份工作不容易,要练好本领、好好干。只有靠技术吃饭,才会永远不落伍。”父亲的话,在黄望明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心中有梦想,干事有劲头。从第一天上班,黄望明就像一个工作狂人,白天在车辆旁仔细观摩故障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拉着有经验的师傅问这问那;晚上在家里看业务书籍,学习、总结、消化一天所学,书本和笔记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圈点符号。
为彻底弄懂车辆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他利用休息时间一趟趟地往段练功场跑,一次次地在练功车下钻进钻出,一遍遍地把各种车辆配件拆装分解。在书本上学、在实践中学,每个技术步骤他都要琢磨成百上千次。每次上新车型、新技术,他都会找来相关技术资料研读,掌握理论知识,并主动向售后人员虚心请教积累经验。
“黄望明不算特别聪明、成绩也不拔尖,却一直很刻苦努力,静得下心干一件事,特别执着、较真。”这是武昌客车车辆段质检科副科长彭汉洪眼中的黄望明。凭着对业务技术的痴迷,黄望明成为了一名“土专家”,不仅掌握了客车检修的十八般武艺,还练就了一套听音辨“症”的独门技能。凭着这门绝技,黄望明连续多年在全路组织的行业比武中摘得桂冠,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土宝贝”把紧“安全门”
在黄望明的工具包里,有个巴掌大的镜子。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同志还这么爱打扮?
“这个镜子是‘钩腔检查镜’,专门发现隐蔽位置的隐患。”同事王瑞抢先道出镜子的秘密。原来,黄望明在整修清洗车钩时,发现钩腔内部因为视线阻挡存在检查“死角”,这会给安全留下隐患。一天早上,看到妻子梳妆,他灵机一动,借来妻子的小镜子,赶到单位把小镜子伸入车钩,利用电筒照射镜面的反射光,不断位移扫视钩腔内侧,所有部位看得清清楚楚。一经推广,全段列车钩腔故障率直线下降。
除了“钩腔检查镜”,黄望明的工具包内还有个防漏“创可贴”。武昌客车车辆段开行的客车中有不少北上客车,其中从武昌到西宁的列车运行1000多公里,冬季两地温差近30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下运行,车底部类似汽车制动装置的管系会发生热胀冷缩,容易导致风压漏泄。
黄望明在电视上看到创可贴广告,就琢磨着能否也为管系漏泄的部位贴上“创可贴”?他按列车管系的尺寸找来两片能合扣起来的活动管卡,内里衬着一截胶皮,把管卡扣装在管系破损漏泄部位,里面的胶皮就能包裹住漏泄点,随着列车北上,温度越低包裹得越严实。这个方法很快奏效,故障处理时间从半个多小时压缩到1分多钟,大伙都对黄望明的防漏“创可贴”赞不绝口。
多年来,黄望明推广“先进作业法”117项200余条,小改小革生产工具26个,节约生产成本500余万元。
“掌门人”带出“大师群”
2013年7月份,“黄望明客车检车员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以发挥他的业务专长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培训交流等活动,这是全路13家工作室中唯一涉及铁路客车运用维修领域的工作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掌门人”后,黄望明把精力放在传技能带队伍上。经他手把手带出的47名技术骨干中有6名获局级奖励,21名获段级奖励,1名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培养出了一大批确保安全生产的尖兵。
“大师工作室还把各类技术人才凝聚到一起,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攻克生产中的难题。”在黄望明带领下,工作室集结优秀人才成立了“创新军团”,紧紧围绕客车检修质量和运用安全两大重点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试验,他们集众智聚合力,先后完成了客车轴温故障调研攻关、集控线故障处理、客车空气制动机故障攻关等24项重点攻关项目,破解了一大批安全生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