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李晓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通过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数字化转型、扩大对外开放等,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生产能力快速扩张,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却始终贴着大而不强的标签,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主要体现为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缺少话语权、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因此,下一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已经不在规模和速度,而是重在发展质量。对于制造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能力强、工艺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高、产品质量好、能耗和物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整体竞争力居于世界前列,能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能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成有力支撑。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在增长动力上,从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数据、知识、技术驱动为主,从要素驱动的“平推式”扩大再生产转向创新驱动的“立体式”发展;在信息化发展上,从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并使之贯穿于制造业价值链的全环节、制成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制造企业的整个商业生态;在竞争优势上,从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价格优势转向由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配套、快速的商业化能力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上,从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为主转向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在国际分工地位上,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向以产品架构设计、品牌管理和增值服务提供为主,从以组装型产品为主转向以特种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仪器、高端装备为主,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全面攀升。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不少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还得依赖进口。可以说,创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而是包括科技创新、模式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

其一,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年来,要素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而且前期过快的资本、资源投入加剧了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成本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大。制造业必须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质量。随着我国向技术前沿的逼近,在一些技术和产业领域中,我们已经从追随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领跑者,没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可供借鉴,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叠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也将愈发直接和激烈,贸易摩擦将成为常态。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能依靠我们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为我国打开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会窗口。

其二,模式与业态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其影响渗透到各个产业与居民生活、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一是轻资产化。从土地占用多、固定资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多的传统制造业形态向以知识、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的形态转变,高端人才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数字化。制造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整个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是服务化。制造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服务活动将成为制造企业收入和利润日益重要的一个来源。四是共享化。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加工制造能力可以为众多的企业甚至个人生产者所共享,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生产;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模式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最终产品实现在众多分散用户之间的共享。五是协同化。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制造体系内数据的高效传递,从而可以使企业各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之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分散化的个人生产之间实现协同,共同高效地完成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活动。

其三,管理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础。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取得成功需要企业管理创新的支撑。管理创新既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活力,也包括应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控模式的优化调整,还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创新。制造业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一线生产车间的技工所具备的精神,而是一种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等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广泛需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颠覆性技术集中涌现的时期也是管理大变革时期。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时期,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也具备了创造符合自身国情特点、文化传统和适应新时代科技变革的新型管理模式的条件。

如何切实以创新为支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随着制造业向技术前沿迈进,技术不确定性提高,更需要调动市场微观主体的作用,探索科技发展的路线与新模式新业态。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约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初创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

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充分认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外部环境的严峻性,更加有效地集成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在解决市场失灵、完善创新环境、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作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

三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抓住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既要加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与产业转化,又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四是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制造业价值链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制造业服务于全球市场的能力,使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制造业更多更广地惠及全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