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广东东莞实施以水污染防治等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将338亿元巨资投入水污染防治,同时大胆创新工程建设机制、尝试各种高科技手段,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以期让宝贵的山水资源吸引更多高端产业要素聚集
3月25日,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广东东莞通过验收,东莞以此为契机开始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事实上,东莞创新环境的优化,与近年来水环境的提升不无关系。
“第一次到松山湖考察,天蓝水绿,跟我们在欧洲工作的环境很像。”2016年,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书彦来到东莞松山湖畔,创办了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像张书彦一样被东莞的湖光山色吸引而来,松山湖畔现已新型研发机构林立。
精准治污
破解“有治无效”困局
集水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同沙水库,是东莞市库存最大的水库。“这里青山环抱湖水,然而由于过去一个时期重开发、轻保护,湖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政府近年来就水库污染治理问题制订了一系列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上游污染源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库底多年累积下的成分复杂的污泥也给清淤工程带来很大难度,要彻底治理水污染仍是一个挑战。”东莞市东城街道同沙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陈剑介绍说。
为此,今年1月,东莞市提出未来3年将加快补齐短板,攻坚解决一批制约美丽东莞建设的突出问题。水污染问题无疑是东莞生态链条中最突出的短板。2016年,东莞打响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2017年,东莞铺开了76条内河涌污染整治,完成67家涉水污染企业整治和退出,使水环境污染态势得到初步扭转。东莞市强调要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通过加快截污管网建设、加大工程治污力度、厂网一体化改革等措施全方位发力,到2020年实现污水处理率95%以上、完成176条河涌整治任务、基本消除黑臭现象等目标。
东莞治水攻坚战从“点火启动”进入“加速推进”阶段。数据显示,去年东莞新建截污管网768公里,建设规模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加上2016年总和的1.4倍。承接东莞市截污管网建设和运营的东莞水投集团旗下东清水污染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新元告诉记者,截污效率的提升还面临着如何打通截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提升治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成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关键。据介绍,东莞市黄江镇精心“编织”截污“毛细血管”的做法,为东莞市其他镇街提供了经验。黄江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成立了尾水接驳工作小组,深入各个社区的各家企业,确保截污管道与企业尾水实现网与点对接,有效解决了截污与处理间“最后一公里”问题。
模式创新
探索多种形式
近一年来,东莞市污水处理量快速增长。东莞水投集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前该集团已建、在建、拟建、在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共20个。其中,去年新建成的项目达5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4万吨/日,同比增长约66%,使污水总处理能力达108万吨/日,水质监测全部达标。“污水处理项目迅速推进、处理能力快速增长,得益于项目运营模式的创新。”水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在各地的水环境治理中,PPP已是绕不开的模式。东莞很早就开始探索运用PPP等市场化模式治水,并在实践中形成了BOT(建设—经营—转让)、EPC等灵活多样的项目投资建设模式,使各类水污染治理项目得以迅速推进。
在污水处理领域,早在十多年前,为解决城市水体污浊、黑臭问题,东莞市就采用BOT模式,由民企投资建设运营了一批中小型污水处理厂。2017年,东莞启动了对全市34家BOT污水处理厂经营权的回购。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东莞也探索通过PPP、EPC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河涌治理投资大、质量难以保障、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长安新河工程作为东莞第一个水利基础工程PPP项目,已于去年动工建设。东莞南城“四河两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则引入了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管养一体化),该模式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工作合理衔接,深度交叉,进度加快。
今年,东莞市提出,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推广PPP、EPC等新型建设模式,破解美丽东莞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助力
“院士治水”探新路
老围河曾是东莞东城一条污水横流长达十年的臭水河,属于东莞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督办的10条黑臭水体。去年,附近居民发现,河水在一个月内变得清澈起来,臭气消散,红虫等水生动物也开始繁殖。如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老围河周边,130多亩厂区统租工作顺利开展,周边产业成功启动转型升级。
老围河能够重焕生机,是东莞市引进院士团队精准把脉、科学治水的结果。去年7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带领的团队来到老围河,进行黑臭水体整治技术试验,重建河涌生态链,很快显现了成效。
院士团队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据杨志峰院士介绍,他们采用了“微纳米气泡+树脂/酶复合催化组合”的新技术。微纳米气泡修复技术与常规的大气泡曝气增氧技术相比,增氧效果更明显。微纳米气泡具有上升速度慢、溶解能力超常等特点,能激发河道内微生物和藻类的成长,大幅提高河涌生态修复效果。经过整治,老围河黑臭比例已从试验前的39%下降到试验后的6%。
“院士治水”探出的新路使东莞更加意识到科学治水的重要性。东莞市提出,要进一步巩固老围河技术试验成果,善用科技手段攻坚克难。到2022年,完成500多条河涌整治,全面消除河涌黑臭现象。“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积累有效的重污染河涌治理技术路径和经验做法,为全面铺开河涌整治提供样板示范,让更多的河流变清。”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说。
东莞水投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投集团已经与杨志峰院士团队签订技术战略合作协议,院士团队将为水投集团参与河涌整治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同时,水投集团还将与广东省环科院共建区域水环境研究中心,研发形成一批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为广东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