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山之石
□ 许 婕

《人间词话》中有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后者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本是就古人作词而论,然而放在作诗上,甚或是读诗上,却也颇为适用。

《诗经·小雅·鹤鸣》便是例证。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无我之境观之,这分明是一幅极好的园林图。园中有九皋,正所谓九折之泽,不独可见其深远,亦可窥知园景之多姿。遥遥望去,但见曲折幽深,似无从深入,不知其间为何物,忽而得闻高亮之音,纵横于野、直达于天,竟是鹤鸣。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贾母见月至中天,道是不可不闻笛,却又强调:“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只一个“远远的”,果真别有一番情致,“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倘或鹤鸣不在九皋,而在眼前,则直如寻常家禽之叫闹,何来凌空破野之清越,更何能见出“禽品中之最高贵者”?远有鹤鸣之雅,近亦有游鱼之欢,或现于渚,或潜于渊,游走出没,活泼泼自有一番情趣。动静两相宜,正须动静两相衬,是以鸣鹤游鱼之外,园中尚有檀树,其下或是枯落树叶,或是低矮谷树,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更有块石堆积,足堪欣赏,尤可磨玉。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堪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以有我之境观之,这便是一篇极好的招隐诗。鹤鸣于九皋,而能声闻于野于天,正如贤者虽隐居于穷僻,然修德自乐,声名犹能达于朝廷,人咸知之。鱼遇寒则逃于渊,感温则见于渚,鱼之出没,恰喻贤者之进退,乱世则隐,治平则出。何以能乐彼之园?只因上则树檀,为佳木;下则为萚、为谷,为恶木。以园观国,所取正是尚贤者而下小人之意,足见朝政清明,故而可乐。倘或能得诗中贤者而用之,则如同得砥砺美玉之器,必能为国之辅,进德修业自在意中。通篇皆比意,可谓章法绝奇。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也时有可通之处。方玉润便以为,诗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倩,水石之明瑟,在可以自乐;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现。正是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只不过,读诗之际,无我之境,皆视为实赋,实以景观之;有我之境,多意为比拟,则以情度之。

于以景观之、以情度之外,还别有一端读诗之法,却是以理释之。朱熹是此中翘楚。虽然所论往往不乏牵强之感,然而就《鹤鸣》而言,未尝不能自圆其说。在他看来,此诗之作,“必陈善纳诲之辞也。”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也”,说的是真实无妄不可掩饰;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说的是理之所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没有一定之规;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说的是对所喜欢的也能知道缺点;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说的是对所讨厌的也要知道长处。所释之理,或出自《中庸》,或出自《论语》,或出自《大学》,带着理学精神和意趣来读诗,以诗句阐释理学观念,却也触类旁通,引人深思。

在姚际恒看来,朱氏这种以理释诗之法,实是“立论腐气不堪”。然而方玉润认为,姚氏所分析的通篇譬喻,又何尝不是“诗味反索然也”。

可知诗词之论,是非高下,实难定断。愈是批驳之论、抵牾之语,酣畅淋漓之间,愈可见灵机所触,正源自所驳斥的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读诗之道上,原是极适合的。读诗之际,有无我之客观,有有我之主观;有以景观之,有以情度之,亦有以理释之;更不知还有几许阐述。焉能归之一端?焉能言之一意?焉能读之一法?

不独读诗如是,处世何尝不如是?正如程颐所言,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须以石磨之,玉才得以雕琢成器。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也如此。引申而论,就如君子之与小人相处,恰因受小人横逆侵加,君子才更能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从而义理生焉、道德成焉。玉之温润,恰如谦谦君子,天下之至美也;石之麄厉,恰如戚戚小人,天下之至恶也。相差不可谓不大,然适因如此,更可为磨砺之道。推之寻常所处,观点之区别、为人之差异、处世之不同,其间相差尚且远不及此。焉能恐之若毒?焉能视之如仇?焉能拒之似洪水猛兽?举以攻玉,皆他山之石也。

只不过,恰如读诗纵有百端立意,总须诗词本身有其意旨。毕竟诗词之精妙动人,固然常常在于人人所思不同,但首先须得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诗词之蕴藉隽永,固然在于推敲琢磨之外仍有无限可能的含义,但首先须得有值得字字推敲、句句琢磨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境。是以,大隐隐于世,能善处各色人等而不失本色,固然比隐于山水之间自守更见功夫,但首先须得卓然自立,而非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始能有“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的自信。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首先总须是玉,始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而成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