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沙洲村
□ 龙新民

红军与沙洲村老百姓和汝城人民这种鱼水情深、血肉联系,正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阳春三月,在湖南郴州举行了纪念湘南起义90周年活动。距郴州市区正东百余公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汝城县。汝城县里,有一个“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纪念活动期间,近百名与会同志满怀深情来到沙洲村里,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受到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深刻教育。

红军故事

历史翻到80多年前红军长征的那一页。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途经汝城,于汝城文明司进行了长征半个月来的首次较长时间的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卫生部设在沙洲村。与红军卫生部紧挨着的是一排具有湘南风格的民居,“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就住在这其中的房子里。

红军到达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都上山躲起来了。徐解秀因为生小孩坐月子,一家人就留在村子里。一天,有三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起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百姓不要害怕,回到村里来。晚上这三位女红军就借宿在徐解秀家。徐解秀家里外两间房子,里面的一间厢房大约15平方米,开着一扇小窗户,房里摆着一张1米多宽的木床,床上只有一块烂棉絮和一件旧蓑衣。看到这情形,三位女红军就打开她们行军背着的一条被子,同徐解秀母子一起五个人横盖着这条被子挤在床上睡觉,徐解秀的丈夫朱兰芳则在外屋为女红军放哨。三天后,三位女红军随部队长征出发,临走时,她们要将被子留给徐解秀一家,徐解秀执意不要,推来推去,于是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三位女红军对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敌人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

红军离开沙洲村,离开汝城,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老百姓赶到村里的祠堂,逼迫大家说出谁为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肯说,于是敌人就一户一户地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还强拉踢打让徐解秀在祠堂里跪了半天。

红军离开了沙洲村,红军留下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一直深深印在徐解秀的心中,印在沙洲村几十户老百姓的心中,印在汝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思念不尽

1984年10月,适逢红军长征开始50周年。从这年10月起,《经济日报》派出记者罗开富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进行连续报道。

11月3日,罗开富采访进入湖南汝城。11月7日,他到沙洲村实地采访当年长征中红军住过、工作过的旧址。据罗开富介绍,在他到村里采访时,一位老人总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似乎有什么话要说。罗开富停下脚步,同老人聊了起来。那年81岁的徐解秀头一句话便问:“记者同志,当年给我半条被子的三位红军姑娘,如今你晓得她们在哪里?”徐解秀领着罗开富来到自己家中,详详细细地讲述了50年前三位女红军给她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在三位女红军睡过觉的木床前,徐解秀深情地说:“那三个红军姑娘走后,这床我就没有再搬动过,心里想,红军姑娘会回来看我的。”“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记者同志,你想想,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爬山、过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是她们不依。”徐解秀请记者一定帮她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罗开富在徐解秀家采访完后离开沙洲村,徐解秀把他送到村边山脚下,这也是当年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分别的地方。徐解秀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罗开富“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专稿:“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首次在媒体上宣传介绍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并表达了徐解秀老婆婆请记者寻找三位女红军下落的心愿。这篇报道见报后,引起热烈反响,也受到参加过长征的邓颖超等老红军的高度重视。在邓颖超亲自关心下,有关方面展开了一场寻找三位红军姑娘的行动,但最终未能找到她们的下落,或许她们早已牺牲在长征路上。邓颖超还专门把罗开富叫去当面交代,让罗开富代表她和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向徐解秀老人表示慰问和感谢,并给徐解秀老人买了床被子送去,以兑现当年三位女红军的诺言。

罗开富的深入采访和《经济日报》的报道广泛宣传介绍了“半条被子”的故事。自此之后,诸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先后到沙洲村报道“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这一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鱼水情深

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提出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六方面要求。其中,在讲到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时,他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述的这个具体事例,是党的领导人第一次赋予“半条被子”的故事如此高度的政治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深感染着聆听讲话的与会同志,也深深感染着收看、收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社会各界干部群众。步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就听到很多人在谈论“半条被子”的故事。沙洲村的老百姓、汝城的老百姓、郴州的老百姓、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感受到“半条被子”的温暖。

第二天,郴州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就来到沙洲村,在徐解秀老人故居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重温当年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了解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情况。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弘扬长征精神,郴州市决定把沙洲村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把红色历史文化与湘南民居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经过一年左右的调研、规划、设计、建设,陆续建成了红军长征纪念公园、“半条被子”主题大型雕塑、红色文化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景区公路等设施。到目前为止,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已接待游客81万人次,日均约1500人次,沙洲村面貌焕然一新。

精神财富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处处感受得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对人们的巨大吸引力、感染力。在红色文化陈列馆里,参加湘南起义90周年纪念活动的同志,不论是部队将军、党史界专家学者,还是地方的干部群众,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介绍。看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大家深深感悟到,红军与沙洲村老百姓和汝城人民这种鱼水情深、血肉联系,正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在徐解秀的家里,她的二儿子朱中雄接待了我们。细心察看房间的一砖一瓦,注视着当年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母子共同睡过的小木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和在这极为艰苦条件下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场面。在村里文化广场的“半条被子”主题雕塑前,目睹着三位红军女战士将“半条被子”递到徐解秀手中的逼真造型,那种情与爱的传递、心与心的相通,令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此刻,我们也从心底里激发出坚定的信念: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书写好新时代的党群鱼水情、军民鱼水情。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我们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常怀爱民之心、常思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样一种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我们也不由得想到,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有着多少像“半条被子”这样的红色故事,有着多少像沙洲村这样的红色基地,有着多少像徐解秀这样的党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这些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党和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努力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把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同贯彻实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为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半条被子”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汝城、走进沙洲村,去感悟“半条被子”的精神,去感受“半条被子”的温暖。

(作者系第十二届政协常委、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