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志、扶智并举。2016年,海南省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夜校节目每周一期,每期60分钟,播出内容既有种植养殖等产业知识,又有电商发展等实操经验,还有脱贫带头人的励志故事……在为贫困群众送去实用脱贫技能的同时,也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鼓足了干劲,使贫困群众既“富了头脑”又“富了口袋”
4月9日晚,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第82期正在播出,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的贫困户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云岭村扶贫夜校观看点,同扶贫干部们一起收看节目。本期节目播出的内容是琼中县蜂业办副主任邓群青在林间养蜂现场给大家介绍养蜂的周年管理办法。节目内容鲜活生动,在场的农户认真地收看节目,有的还在小本子上做着笔记……
喜闻乐见形式新
扶贫夜校整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站点、互联网等媒介资源,全方位提供扶贫政策、种养技术、产销信息、就业需求等各种培训内容,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能力
2016年11月份,海南省委省政府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夜校节目每周一期,每期节目60分钟。目前,海南全省设有2690个夜校教学点,共有13万多学员到夜校教学点集中收看、学习和讨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11.7万人,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乡镇扶贫干部、村两委干部2万余人。
云岭村村民胡行杜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学习之星”。在颁奖仪式上,他的帮扶干部为他披上红绸带,并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杯。
胡行杜一家4口人,因为孩子上大学四处举债,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电视夜校开播的第一期起,村镇干部就组织他到电视夜校收看节目。他了解到国家对贫困户的助学政策,于是通过镇里干部帮助提出申请,得到了助学资金,缓解了家庭压力。同时,通过观看电视夜校节目,他还学会了一些农业技术,开始科学种植萝卜、地瓜、豆角等。
电视夜校还让胡行杜得到了一个意外惊喜——他曾做过门窗防盗网,一起来收看电视夜校的村民不仅成为他的客户,还为他介绍客源,他家的日子因此越过越好。2016年就在他第一次被评为“学习之星”的同时,他们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全都是电视夜校给我们家带来的福音。”胡行杜说。
4月10日一早,海南省广播台节目录制间里,电视夜校第85期节目正在录制。本期内容是讲述电商扶贫的故事,主讲人是海口市秀英区永兴电商扶贫中心负责人万龙。在做电商之前,他从事了7年电视新闻工作,因此跑遍了海南各地,海南随处可见的优质产品让他感叹。“可是,好东西却鲜为人知、没有好销路。”万龙说。于是,2015年他毅然选择了发展电商。为了能让海南的优质农产品尽可能保持原味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过去3年间,他和伙伴们走遍了海南19个市县、300多个行政村。
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谭基虎介绍,电视夜校与传统夜校不同,它整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站点、互联网等各类媒介资源,借助媒体快捷、直观、群众喜闻乐见、教育面广等优势,全方位提供扶贫政策、种养技术、产销信息、就业需求等各种培训内容,普及扶贫政策,在全省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进一步提高乡镇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掌握和运用扶贫政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扶贫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能力,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电视夜校也保留了传统夜校的优势,把分散的贫困群众组织到一起集中学习,并利用课后时间讨论问答,巩固教学成果,比在家自学更有效果。
干群同心一家亲
在电视夜校开播的同时,海南省各市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夜校教学点和贫困群众一起学习讨论,并解决夜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为了办好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海南省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海南省委农办把电视夜校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实;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夜校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统筹夜校教学日常工作,并精心策划专题栏目、选好主讲人与优秀案例;省委组织部牵头夜校组织和监督考核工作;省扶贫办做好协调工作、监督夜校工单办理并指导教学内容;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精心录制节目。
为加强与群众沟通互动,海南省专门开通了脱贫致富服务热线961017。在电视夜校节目直播期间,各相关职能部门派专人到现场接听群众来电,现场受理贫困群众对精准脱贫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以及在产业发展、生活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诉求。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形成热线工单,派发到各职能部门限定7个工作日内回复、办理,并建立热线工单跟踪督办制度,每10天通报一次。
截至2018年4月2日,961017服务热线共接到群众来电38964个,生成工单37515个,共办结工单37439个,工单办结率达99.80%。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谭连村村民占尊科2017年被评选为“脱贫之星”。占尊科的母亲体弱多病,一对儿女患有马凡氏综合征,为了给孩子治病,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云龙镇委镇政府帮了我,他们让我去电视夜校看节目,学养牛技术,还帮我联系农商行办贷款。”占尊科说。
据了解,自2016年11月18日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播以来,截至目前,夜校已经陪伴桥头镇贫困户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当初,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957人,2016年完成54户、225人脱贫,2017年完成147户、606人脱贫,2018年将完成剩余的33户、126人全部脱贫的目标。
榜样力量增干劲
电视夜校既送技术、送信息,更送志气、送信心。贫困群众通过在夜校的集中学习,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扶贫先要扶志。当看到勤劳的人靠着自己的双手把房子盖起来、把车子开回来时,那种不甘落后的志气就被激发出来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第80期,请来了一位打工励志的典型——来自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运营总经理吉贵。站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讲台上,他告诉大家,30年前,他和许多人一样,家里一贫如洗。贫穷曾一度让他自卑,但他知道,必须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1996年,他开始外出打工,在经历了漂泊和磨炼后,吉贵成了一名管理者。为了帮助镇里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在他的倡导下,槟榔谷景区出资建造了“惠农一条街”,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经营,惠农街的热带特色产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想要摆脱贫穷,要有咬紧牙关的志气和勇气,要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吉贵这样说。
吉贵的经历影响了很多群众,“勤劳方致富”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准备依靠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
精准扶贫得民心
帮扶干部在组织群众收看电视夜校节目的过程中,课前走村串户进行宣传,课后精心组织讨论,并根据贫困群众自身特点,共商脱贫之计,扶贫措施更精准
屯昌县枫木镇的“枫绿苦瓜”以早熟、丰产、果色鲜绿、肉质爽滑、微苦带甜及耐贮运等特点享誉省内外。为此,电视夜校特意录制了一期苦瓜种植技术节目,给贫困户提供了一次学习借鉴的机会。石岭村村民王发儒的2亩苦瓜今年已经卖了2万多元。此前,他一直在城里打工,但当看到同村的村民一个个因种苦瓜富裕起来后,他也动了心思。2017年,他租了2亩地种苦瓜,村干部组织他和其他贫困户一起收看电视夜校里的节目,学习苦瓜种植、管护技术。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赠送给他800株苦瓜苗,农技人员经常上门指导。今年他家的苦瓜收成很好,价格也高,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得到了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建起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
4月11日上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烟园村的蚕茧收购站里一派热闹场面,农户们骑着摩托、开着三轮车驮着一包包蚕茧,过筛分拣、装箱称重、开票结算,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长征镇党委书记邵正斌介绍,种桑养蚕是当地的传统,也是个“短平快”的好产业,蚕从孵化到成茧只需要15天时间,一张A4纸大小的蚕卵购买时300元左右,结成的蚕茧能卖到5000元。“电视夜校讲授养蚕技术,加上村干部和养蚕能手的帮带,很多村民都纷纷种桑养蚕。目前,琼中桑园面积达2万亩,36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2017年以来,全村养蚕收入已达163万元。”邵正斌说。
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办以来,截至目前,已播出82期,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一是贫困户全覆盖,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都参加集中收看夜校节目;二是帮扶干部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乡镇扶贫干部、村“两委”干部每一期都和贫困群众一起集中收看夜校节目。“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穷了咋办’到‘我有办法’,电视夜校就像一个窗口,让贫困户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邵正斌说。